在考研路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近日,2018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录取情况陆续公布,各学院捷报频传。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毕业生被心仪的高校或研究所录取,记者采访了几位考研“大牛”,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
“闲书”助力考研在学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榜中,来自2014级生科院生物技术二班的刘壮以348本书的借阅记录位列榜首。值得一提的是,这348本书都是刘壮在备考阶段借阅的,而且书目类型涉及文学、哲学、生物学、历史等多个方面。今年三月下旬,刘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复试,顺利考入梦寐以求的生化所。
“考研这么紧张,你是怎么抽出时间读书的呢?”面对记者的这个问题,刘壮坦言:“虽然考研很紧张,但琐碎时间也很多,我就利用吃饭时、睡觉前等这些时间来看书。”他补充到:“读书对我来说不是任务和累赘,相反它是我考研过程中休息和舒缓大脑的一种方式。”正因为坚持不懈地读书,刘壮在独立思考、心态调节、文学修养等方面都表现出超强的能力,这也为他的复试增分不少。
记者了解到,刘壮的笔试成绩并不突出,加之复试中的竞争对手大多来自“985”“211”高校,形势对他而言很不利。“面试前一天,我问了几个人的初试成绩,推测到自己的排名可能比较靠后,当时觉得可能复试要失败了。我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但同时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准备复试。”
面试中,他心态平和,回答导师问题的同时,还巧妙地展示自己在科研、交际、读书等方面的优势。凭着机智的临场发挥、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伶俐的口才,他最终被录取。
谈及未来,刘壮表示:读书是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
勤奋比聪明更重要农学院 2014级中药一班的刘威成功考取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漫漫考研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选择。其实,早在去年三月份刘威就确定要考药学的方向,但是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后他发现自己在化学方面短板太明显,便立刻想到了换专业。但是那时已经到了五月份,重新选择专业时间有些紧。在了解了往届毕业生录取情况、咨询学长学姐并反复思考后,他还是选择更改方向。
备考期间,刘威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作息习惯和高效的学习效率。对于困扰很多同学的手机问题,他表示:“我会带手机去自习室,但可以控制自己。我深知自己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所以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大一时,刘威的学分绩点只有2.7,但是凭着自己的刻苦勤奋和对中药专业的兴趣,他的学习成绩稳步上升,大三时学分绩点超过4.0。
与刘威经历相似,来自植保学院森林保护专业的田梦君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回顾整个考研的过程,田梦君坦言,最难熬的日子就是考前一个月,题目不会做、错题很多、心情烦躁,各种负面情绪接踵而来。“当时心理真的很崩溃,但是已经坚持到了那个阶段,放弃实在太可惜了,只能选择相信自己。坚持做题,不会的题就一遍遍地问老师和同学,直到弄懂为止。”她说。
冰心先生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句话,也正是对无数像刘威和田梦君这样坚持不懈的考研人最真实写照。
跨考一样有优势如果说高考是人生路口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考研便是人生十字路口的又一次转折。很多本科阶段专业不理想的同学,考研时会选择跨专业报考。来自水土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的孙爱昕就是众多跨考生中的一员,而且他选择跨考的是难度较高的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管理专业。
谈起跨考成功的经历,孙爱昕表示,之所以能被录取,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自己的工科背景。据他介绍,复试考查的多是专业基础知识,对于跨考生来说难度不大。“复试时,我跟导师聊得比较好。面试结束后,导师主动联系了我。因为我本科专业是道渡工程,而导师研究的是水资源开发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性带给我很大的优势。”
对于很多跨考生来说,最担心的可能是跨考浪费本专业和难度较大两个问题,但孙爱昕有自己的想法。在他看来,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一定是有用的,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和方法上的提升。关于专业课的备考问题,他介绍到,每年人大的经济学专业跨考生占比很大,复试比较人性化,专业课内容比较简单,这对跨专业考生来说是很有利的。他说:“本科阶段专业学习涉及分析层面的内容没有那么深,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
谈及接下来的计划,孙爱昕将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即将开始实习,并着手帮导师整理资料。他坚信:“站在理想和现实的交汇点,唯有不懈努力和积极进取,才能走得更长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