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教务处副处长汪和平:专业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对接,精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编者按:1月8日至10日,中国共产党景德镇陶瓷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明确建设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奋斗目标。为深入贯彻陶大第一次党代会精神,从即日起,党委宣传部推出系列访谈报道,对各部门、有关学院如何贯彻落实党代会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我校未来五年八项重点任务进行宣传。
  本报讯(彭恩仁)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就未来五年提出八项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项便是“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作为全国惟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本科高等学府,学校现拥有10个本科教学院(部),48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3000余人。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今年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实施本科教育60周年。60年来,我们本科教育取得了重大飞跃,形成了“陶院现象”,被誉为“陶瓷黄埔”。2017年,教育部对我校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可以在全国行业高校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并充分肯定了我校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具有“专业基础厚、学科口径宽、品德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制约了我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是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瓶颈和障碍。如学校师资队伍结构有待优化,高层次教师数量偏少,教师总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教师的工程化、国际化水平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有差距;“新”专业建设动力不足,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施存在困难;教学管理及实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结构失衡;科研反哺教学还有待进一步引导等等。
  面对问题,结合党代会提出的目标任务,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坚持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指导思想和“问题导向、行业需求、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人才培养总体思路,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将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深化“三创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两对接,推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三融合,将大力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培养模式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质量持续改进”四工程,推动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动教学资源建设,打造优质特色课程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和提升综合素养的最为重要的渠道,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基础性作用。根据教育部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全国普通本科高校校均开课1837门,而我校开设课程为1567门,课程数量及质量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虽然慕课等教学形式有效弥补了这一短板,但是,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意识,其他高校的网络在线课程或慕课并不是最适应我校人才培养要求的,作为行业特色高校,一旦我们的核心课程特色不突出,无法冒尖,我们将失去影响力,更无法谈引领行业发展。推进课程建设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共享化,加强课程建设势在必行。要成立课程管理中心,科学制订校院两级课程建设规划,稳步推进校级、省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网络在线课程建设。一是鼓励教师编写“本土化”教材、特色电子教材、讲义、实验指导书等,尤其是反映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且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陶瓷特色系列教材,从今年开始每年遴选支持特色教材建设5-10本。二是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丰富网络平台资源,鼓励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和影响力的课程制作成“幕课”“微课”或“网络在线课程”,并在网络平台上线全国推广,彰显特色,扩大我校影响力,拟遴选支持精品资源课程在线教育5-10门,每门给予10万元经费支持,同时支持慕课制作5-10门。三是加快推动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平台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重点培育陶瓷材料类、机械电子类、能源与动力类、陶瓷艺术与设计类等优势特色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拟立项资助建设虚拟实验资源20-25个。通过综合施策,丰富特色教学资源,建成一批优质课程,力争形成陶大现代化课程品牌。
  促进教师成长,提升教学水平我校本科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交互仍不够,在支撑和引领行业转型升级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关键性的问题就是教师工程化水平总体不高。近年来,教师在产业基础研究领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在产业转型升级、工艺流程再造等工程技术领域的支撑和引领仍不够。这一现象,暴露出许多教师的成长轨迹单一,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行业背景,因而融入行业不够。这与我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需要逐步实施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系列计划:一是以卓越人才培养联盟为载体,汇集行业公认专家与优秀人才资源充实到兼职教师队伍。二是建立与行业、企业、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教师的有效机制,每年选拔校内教师到企业锻炼,全职到企业上岗工作或从事应用研究一年并予以相应补助。三是完善实验教师的结构和管理,实施优秀人才、新进博士率先入实验教学岗位项目,提升实验教师队伍教学能力。四是建立适合“双能型”教师队伍发展的聘任制度,以“应用型师资培养”为主,以国内外专训、挂职锻炼、培训进修等为主要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交流能力、艺术创作能力以及工程设计能力。
  要进一步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继续提升教师教学积极性,引导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实现自身价值。除优秀教研室、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案以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等已有措施外,教务处已经草拟了 《教学管理先进个人评选办法》《教学贡献奖评选办法》,将鼓励教学管理人员提高管理与服务效率,重奖在教学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作为教师,除了教书,也要育人,我们将实施课程育人工程,大力推动以 “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为提升教学效果,我们将积极推进小班化、小课型教学改革。在原有主教学楼、研究生楼等教学场地基础上,已开始建设第二教学实践楼。该教学楼主要基于小班教学的需要进行的设计,教室学生座位容纳量相对较少,便于实施小班化、研讨式、探究式教学,为教学方式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条件支撑。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校常年招生的本科专业45个,涵盖9大学科门类、24个专业类,初步形成了以工学、艺术学、管理学为主体,突出“陶瓷工程与设计艺术”优势,艺工商交融,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布局。但是国内同类型同规模高校本科专业一般为50-60个,我校本科专业规模仍有增长空间。学校正遵循“适应市场、服务行业、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培养精英”的专业建设思路,大力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结合新专业申报,建设发展新工科,支撑引领新经济,以形成办学特色与专业发展相衔接、专业数量与办学规模相匹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培养目标与办学定位相符合的专业结构体系,使学校常年招生的本科专业增加到50个,其中紧密对接陶瓷产业链的要占50%以上。
  国家正在推行专业认证与评估,夯实人才培养质量根基。因此学校正以专业认证与专业综合评价为切入点,多措并举,把课程、教师、教学、学生及教学方法技术都在专业这个平台上整合好,把专业这个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建扎实,实现高质量人才培养。一是进一步深化“三创合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专业实验与专业训练、专业技能培养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相互补充,以创新教育为核心推动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融合;二是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学分替代制度,促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三是继续推进“艺工结合特色教育”改革,遴选学生组建陶瓷艺术与工程特色班(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扶持特色班的专职师资队伍———陶瓷艺术与工程特色工作室,实行教务处与陶瓷美术学院共建共管,探索“三创合一,艺工商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科专业交融互补,使艺术由“带着镣铐跳舞”转变成为“插上翅膀的灵动”,培养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四是发挥陶瓷产业卓越人才培养联盟的纽带作用,加大“产业精英进课堂”项目支持力度,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同时,学校已经购买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相关软件,从今年开始,将针对学院(部)开展常态化评估工作,对于专业综合评价不理想的,将实行减招、停招。除江西省公布的我校一流学科涵盖的专业之外,遴选一批专业申报江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力争国家政策对学校专业建设的更多支持。
  目前,学校已经启动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今后,我们的专业将更好的对接社会需求、职业需求,我们将进一步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给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时间。我们将通过专业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相互对接,精准培养从陶瓷材料、设计、制造到管理的全产业链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全方位服务并引领行业发展的完整支撑体系,为产业及省内主要产瓷区培养和输送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