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颈椎病的防治附属医院脊柱外科 李华南 万小明


  颈椎位于头部、胸部与上肢之间、又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由于不承受各种负荷、劳损,甚至外伤,所以极易发生退变。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sis)多见于中老年人,为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由在颈椎间盘自然退行过程中,受劳损、风寒湿邪、咽喉感染等外因刺激,导致颈部动力和静力平衡失调,使颈部肌肉、神经、脊髓、血管受累而产生的综合征,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发病率高,病程迁延漫长,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颈椎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人到中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之气逐渐衰退,精血亏虚,筋骨失去濡养,骨质日渐疏松。日常生活中,颈椎活动频繁,反复劳损,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可引起颈部及周围的肌肉韧带发僵变硬、肥厚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病变,进而形成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而刺激或压迫颈脊神经根、椎动脉和脊髓,在临床上可出现各种不同症状。
  颈椎病主要病理改变是:早期为颈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纤维肿胀、变粗,继而发生玻璃样变性,甚至破裂。颈椎间盘变性后,耐压性能及耐牵拉性能减低。当受到头颅的重力和头胸间肌肉牵拉力的作用时,变性的椎间盘可以发生局限性或广泛性向四周隆突,使椎间盘间隙变窄、关节突重叠、错位,以及椎间孔的纵径变小。由于椎间盘的耐牵拉力变弱,当颈椎活动时,相邻椎骨之间的稳定性减小而出现椎骨间不稳,椎体间的活动度加大和使椎体有轻度滑脱,继而出现后方小关节、钩椎关节和椎板的骨质增生,黄韧带和项韧带变性,软骨化和骨化等改变。
  颈椎病分为局部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后纵韧带钙化等。①局部型颈椎病表现为颈枕部痛,活动受限,颈肌僵硬,头颈限制在一定位置,偏于一侧,又称急性斜颈,落枕。局部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为颈肌肉扭伤韧带撕裂,小关节囊嵌顿,神经根后支刺激,椎间盘病变,或其他诱发因素如强迫姿势过久、伏案过久、高枕等。局部型颈椎病的治疗,一般均能自愈,或热敷、理疗、牵引、按摩均有效,局部麻醉封闭也可行,但应当禁止旋转头颅的推板手法。②神经根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和骨赘压迫神经根,首先出现颈肩痛,沿神经根分布向下放射到手臂或手指,持续胀痛、酸痛,重者如刀割针刺,30岁以上低头工作者易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可通过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③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脱出或骨嵴压迫症状,多发于30—60岁,常为多节段病变。后足无力,下肢发紫,行走不稳,不能快走,手握力差,持物易坠落,时感四肢麻木,足似踩棉感,胸腹部束带感。重者行走困难,二便失禁尿潴留,四肢瘫痪卧床不起。早期症状轻者可保守治疗,出现肌张力增高,可早期手术治疗。④椎动脉型颈椎病,是由于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走行,引起脑缺血产生头晕或头痛症状,头颅旋转引起眩晕发作是本病特点,易猝倒。治疗的方法可以通过限制活动,扩血管治疗,及手术松解横突孔、钩椎关节。⑤压迫颈交感神经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视力模糊,眼睑无力,流泪、头晕、心悸、胸闷、肢体发凉发麻等症。⑥后纵韧带钙化多发于颈椎、胸椎腰椎,日本首先发现此病,我国也逐渐增多。发病年龄50岁左右,后纵韧带骨化,椎管占位,引起脊髓压迫症状。
  颈椎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化,涉及面广,上至头部,下至腿足,浅至皮肤,深至某些相关脏器都可表现异常,常常与多科疾病相混淆,就诊病人分布于多科,须作鉴别的疾病很多,很容易误诊和漏诊。并非脖子一痛就是颈椎病,还要警惕颈椎病盯上青少年。易患颈椎病的人群有:文字工作者、司机、流水线上的各种操作人员、企业家、会计、医生以及长期进行同一种姿势劳动的人员等。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颈椎病?
  (1)不要在过于劳累的状态下工作、看书、上网等,如果长期在颈部劳累的状态下工作会导致颈部劳损更严重。
  (2)要有一个良好的睡眠体位,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方可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容易恢复疲劳和调整关节生理状态,根据这些要求应该使胸、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及双膝呈屈曲状,全身肌肉即可放松,故睡眠时最好采取侧卧或仰卧,不可俯卧,枕头不宜过高。必须要有充足的睡眠,睡眠充足才可以根本地消除颈部疲劳。纠正不适当的睡势,调整合理的睡眠姿势,选用合适的枕头高低。
  (3)如果您的眼睛累的话,建议多做些眼保健操等等的眼部按摩,因为眼睛劳累常常是颈部劳累的信号。
  (4)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不要偏头耸肩,看书、操作电脑时要正面注视,保持脊柱的正直。避免长期低头工作长期低头的工作强度虽然不大,但长时间低头造成颈后部肌肉、韧带组织劳损,屈颈状态下椎间盘的内压大大高于正常体位。因此要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当头颈向某一方面转动过久之后,应向另一反方向运动,并在短时间内重复数次,这样既有利于颈部保健,也利于消除疲劳。长期伏案工作者应开展早间操活动,使处于疲劳状态的颈椎定时获得内外平衡。
  (5)要防治头颈部外伤。人们在体育锻炼、日常工作、交通活动中易导致颈部外伤。做好劳动、运动、演出前的准备活动,防止颈椎和其它部位的损伤。
  (6)要防止颈部受风受寒积极治疗咽喉部疾患。咽喉部炎症不仅易引起上脊椎自发性脱位,而且也是诱发颈椎病的因素之一,因此要及时防治咽炎、扁桃体炎、结核、淋巴腺炎、椎间盘炎及其他骨与软组织感染对防治颈椎病有很重要的意义。
  (7)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我国古代有“流水不腐,户枢不矗”的成语,《内经》有“导引按跃”,华伯有“五禽戏”,均说明全身性锻炼,可以强身防病。
  (8)合理用膳,要防止酗酒。酒精会影响钙质在骨上沉积,使人们易患骨质疏松症、骨质软化症,加速颈椎退行性变。中医认为胡桃、山萸肉、生地、黑芝麻等具有补肾髓功能,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地少量服用,以起到强壮筋骨,推迟肾与关节退变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长期压抑感情,遇事不外露,多愁善感的人易患神经衰弱,神经衰弱会影响骨关节及肌肉休息,长此以往,颈肩部容易疼痛。所以,要经常保持乐观向上的好心情。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妥善治疗,防止由轻型演变为重型。
  颈椎病属于慢性疾病,乃冰冻三尺,绝非一日之寒所致,在治疗方面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颈椎病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凡能解除肌肉痉挛,使椎间隙增大,减少椎间盘压力,减轻对供应脑部血管的刺激相对神经的压力,减轻炎性水肿等方法,都可以起到治疗作用。
  经过长期的临床实验研究,颈椎病的防治分为五个步骤,这五个顺序是建立在安全性、无毒副作用、尽量避免医源性损伤、方便、实用、省时省力等一系列原则基础上的,五个顺序先后进行防治,不宜颠倒。当我们选择更深层次的治疗手段时,前面的基础治疗手段依然不可放弃,否则暂时治愈的颈椎疾病随时还会再犯。治疗原则如下:
  正确的休息-》正确的运动-》正规的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大多数病例仅需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包括颈椎操、颈托、针灸、牵引、推拿、理疗、热敷、微波等治疗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二至三种方法,同时施行。药物治疗包括口服中药辩证施治,西药消炎镇痛,营养神经等治疗。经过积极的保守治疗之后,仅有约5%左右的患者需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