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意识形态动态调查与对策研究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的战略高度来抓。习近平总书记在“8·19”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针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意识形态的管理,与领导权、话语权成为并列提出的执政方略。从根本上讲,新形势下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既是着力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河南省意识形态动态调查涉及河南省18个地级市(地级市包含市县、乡镇等农村地区),包括郑州市、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驻马店市、济源市。调查范围主要根据城市的人口分布情况,重点考虑城乡、收入、文化程度等因素,在每个城市中划定若干个小范围调查区域,将总样本按比例分配到各个区域,在各个区域内实施访问调查。
一、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的现状、特征及影响因素
本研究从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几个方面来呈现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的基本概况,分析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的特征、影响因素,了解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的基本情况和民众诉求,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和工作对策,提高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水平。
1.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的现实状况
调查发现,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整体水平相对较高,综合表现为:(1)公民的意识形态水平整体处于理性化状态,但具体认知存在感性化倾向,部分公民呈现出假性认同现象。(2)部分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水平与实践参与存在背离现象,部分青年的功利主义思想严重。(3)少数公民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存在扭曲,网络社会多元思潮倾向明显。
综合来说,河南省公众对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总体态势是积极的、肯定的,但少数公民还存在模糊认知甚至背离现象,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思想观念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没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尤其是随着基督教等宗教信仰在我省不同地区的传播,导致少数公民存在多元化的意识形态,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警惕。
2.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的表现特征
调查表明: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具有多层次性、现实性和渗透性特点。(1)多层次性。由于职业、教育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河南省公众的意识形态也具有一定的多元性和多层次性。(2)现实性。公众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是当前社会、政治、法律、道德的现实反映,对于公众意识形态的把握也应该立足于现实生活。(3)渗透性。意识形态具有渗透性。调查表明,感动中国等节目通过对模范人物的报道,有助于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自身的行为方式和光辉形象也会"渗透"到普通百姓的心中。
3.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
关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因素,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认为,个体政治等社会意识形态会受到遗传、环境、人格、需求、态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政治学角度的研究认为,公众意识形态受网络媒体、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河南省公众,探究公众自然和社会特征影响因素及文化角度的可能性影响因素。(1)自然和社会特征的影响因素。就自然和社会特征的影响来看,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受到职业、教育程度、居住地、政治面貌等因素的影响较大,这些因素与公众的意识形态水平呈正相关关系。(2)文化角度的影响因素。就文化角度的影响来看,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受互联网等新型自媒体的影响较大。除互联网之外,报纸、电视、广播、街边宣传版等媒介也能够影响公众的意识形态,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提高河南省公众的意识形态水平。
二、河南省公众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特别是进入社会转型期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丛生,这种状况使得公众的思想认识和精神信仰必然出现新的情况和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公众社会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公平性程度相对较低。公众对于当前自我生活状况及政府工作较满意,但是一些公众认为就业、城乡差距、财富分配等方面的公平性程度有待进一步改善。
2.政治意识形态中公众的实际政治参与度不高。公众参与政治活动的意愿较积极,然而在实际过程中的参与度不够,公众政治生活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道德意识形态中公众的道德行为有待进一步加强。大多数公众能够遵循基本道德准则,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愿意学习先进道德模范,但是公众把道德意识实践到现实生活中的落实性较低。
4.公众的法律意识形态中法律了解程度较低并欠缺有效学习途径。公众愿意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公众的法律了解程度较低,不能有效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法律了解程度及有效学习途径有待进一步加强。
5.主流意识形态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中的地位强弱不均衡。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特点使其呈现众声喧哗的状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此领域相对是比较弱势的,更确切地说是与非主流意识形态处于胶着混战的局面,其主导性优势及引领作用还未能在新媒体领域有效地发挥。
三、政策建议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重中之重,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为了实现通过提高公众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设社会秩序的主观性基础,进而实现社会秩序稳定的目标,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制定策略,增强公众的满意度,切实提高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认同。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主要从宏观、微观两个视角提出以下建议:
1.宏观层面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凝聚工作合力。必须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这不仅仅是宣传部门一家之事,必须坚持充分调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齐抓共管的积极性,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大格局。
(2)建立健全制度,压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提醒制度。对下级党委(组)意识形态工作中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提醒,避免问题扩大化。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督查制度,将意识形态工作优先列入省委巡察任务。
(3)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党的战斗力。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关键在于人才梯队的建设。一是要组建意识形态宣讲员队伍;二是打造网络时事评论员队伍;三是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强化人才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其舆情预判、分析、处理等能力,确保其理论战斗能力。
(4)彰显主流意识形态“高势位”,消解非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优势。只有使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势位”特征得到充分彰显,增进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认同,消解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优势,才能使主流意识形态回归其主导地位。
(5)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促进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一致性培育。当前道德愿望与道德风险之间的沟壑是制度无法完全解决的,需要的是广大民众能够参与其中的道德之法。只有在社会整体和宏观环境上营造积极氛围,才能有效促进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培育。
2.微观层面
(1)构建“一元主导,多元表达”的宣传阵地和舆论氛围。各级政府部门要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工作,占领宣传主阵地,掌握舆论话语权,主动应对和回击各种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建构虚实联动、查打一体的舆论监督和惩治体系,确保健康舆论氛围的形成。
(2)注重理论武装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武器。首先,加强公众政治素养教育并提供积极健康的自媒体环境;其次,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可接受性,灵活选择教育方式。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当做系统工程来做,既要做长远安排,也要有近期打算。
(3)保障基本民生,破除民生痛点,提高社会公平认同感。人民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可通过扩大大病保险病种;保证养老金足额发放、按时领取;努力保障就业,进一步拓展就业岗位,培育新动能等措施提高公众的社会公平认同感。
(4)以有效途径提高公众法律意识形态认知水平。通过在人民群众中深入传播法律知识,还应当要建立健全弱势群体的基本维权渠道,以保障他们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出现由于各种资本的缺乏而难以维权的局面。
(5)实施文化产业振兴,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从这一点来说,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综上所述,当前河南省公众的意识形态总体保持着健康向上的积极态势,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反主流意识形态趁势而起的被动局面,也面临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在进行意识形态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河南省公众的意识形态现状、了解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对意识形态进行动态的跟踪调查和了解,才能真正从实际出发,加强我省对意识形态的有效管理。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2017JC40】《河南省意识形态动态调查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