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从大一到现在,平均绩点达4.1,居专业第一;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奖学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优秀奖、第七届华东区CAD应用技能竞赛”一等奖,拿奖到手软;被评为“三好学生”“勤工助学优秀学生”“优秀志愿者”。
他是我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5级学生刘海宇。早晨8点40分,他准时踏进约好的采访教室。黑框眼镜,白色T恤,神情恬淡而略带微笑,这亲和的感觉,一改记者对“学霸”
满脸严肃的记忆。简净如此,却肩负累累荣耀,在我们的好奇与疑惑中,他娓娓道来……“平均绩点4.1,不难”
从大一到大三上学期,刘海宇必修课40门,专业选修、公共任选、实践课各六门。他告诉记者,他也并不是每一科都能达到90分,公共任选课有的是在80分到90分之间,直接拉低自己的分数。不过,这是自己有时没能把握好有些公选课侧重点造成的,只要态度端正,方法得当,分数也不会差。
如果说公选课是走平衡木,那么必修课则是刘海宇的竞技场。他精益求精,19门绩点高至4.5,其中一门令其他同学叫苦不迭的高数,他曾考过满分。课堂上,刘海宇有他的“黄金30分”,这30分钟里,他能够超高效率地静心学习;课堂下,他会“隔周复习”,将前面的知识巩固,提醒自己最近所学内容。而且,他自有一套备考方法,他认为,提早两周复习既能吃透考点,又能避免遗忘。他的自控力更是使他如虎添翼。考高数前,他督促自己完成学习计划,整理出考点,反复演算老师所讲的例题,每种题型又从网上找来5个左右的习题,扩展自己的思路。高数复习阶段,刘海宇大概写满了30页草稿纸,最终满分通过。刘海宇淡淡地说道:“多一点自控力与规划性,平均绩点4.1其实也不难。”
刘海宇的认真,他的同学宋伟感触颇深。宋伟告诉记者,大一寒假时,他们共同参加的社团布置了一个学习51单片机的任务,并要求做出一个作品,而回校时,除了刘海宇,别的没有人做出成品。“我们问他怎么就他做出来了,他说:‘也就是没事的时候弄着玩的,我觉得我应该做得出来。’”认真,是刘海宇的学习理念,刘海宇始终践行这一理念。
投身竞赛科研,曾两天一夜不睡调试模型在常年保持优秀成绩的同时,刘海宇还揽下了不少大赛奖项。问及为何如此热衷于参加竞赛,他笑道:“就是闲不住。”在众多比赛之中,最令刘海宇印象深刻的,不是获得一等奖的CAD竞赛,而是大三上参加的智能农业装备大赛。他们两个小组每组五人一起合作交流,将近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这场比赛。周五就要去重庆比赛了,周三他们发现关键零件突然不明原因地坏掉,来不及多想,当即就决定连夜赶工。大家聚集在逸夫楼实验室里,首先换零件,然后更改程序,以保证第二天能正常进行调试。时值十月,夜里降温,寒气逼人,队员们把羽绒服铺在用泡沫板做的小车轨道上,谁困了谁就去睡会。终于,他们赶在比赛前完成了修复工作。
像这种验收成果的比赛项目,如果在比赛时出现任何一点状况,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所以即使到比赛前夜,适应场地的调试工作还是会进行到很晚。他们当时还有一个方案没有试过,但大部分队员都已挡不住困倦,只好全组回了宾馆。凌晨三点,其他成员都已睡下。刘海宇躺在床上辗转难眠,惦记着那个尚未调试过的方案,一旦第二天七点交车后,就没有调试的机会了。“万一就是那个赢了呢……”他按捺不住,翻身下床,叫上另一小组的代表刘懿,打车到比赛地点调试小车。到调试点试好方案已经是凌晨五点多了。最终,刘海宇所在小组获得了二等奖,另一组获得了一等奖。这项比赛我校本科生从没得过奖,他们这次获奖是一个突破。
班主任周家付评价刘海宇是一个爱钻研的人,动手能力强。大一下学期,刘海宇以第一主持人身份参加名为 “木塑复合材料高速切削加工刀具磨损机理研究”的省级指导项目;同时他还参与了“银杏果剥壳机的设计研究”的项目研发,负责机械传动的设计,剥壳机的成品已成型,现在正在申请专利。
说到比赛与科研带给自己的收获,刘海宇坦言,“首先是充实了自己,其次是掌握了技术。很多东西课本上是学不来的,实战操作很重要。当然,能拿奖的话那就更好了。”助己助人,不擅口才也要完成募捐目标刘海宇入校就参加勤工助学,他说,家庭偶遇变故,经济不宽裕,平时在实验室里值值班,不仅有些收入,还可以趁这个时间完成作业,也可以提早接触到比课本上更加前沿的技术、仪器。从大一到大二,他从未无故旷班缺值,在值班岗位上,他是那个出现最多的身影。实验室的老师也因此对他印象深刻,在推荐“勤工助学优秀学生”时果断选择了他。
“人总会遇到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己之力,帮助他人,内心也会宽慰很多。”刘海宇由己推人,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在大一下学期,刘海宇参加了“善行100”的街边募捐活动,他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在邮局周边募捐,找到有心人就带他到邮局去填写汇款单,事后将回执单发给捐款者。活动中,刘海宇遭到了不少路人的白眼和怀疑。他们站在街边,想和过往人群交流,但人们常常绕道而行,仿佛他们穿的志愿者小马褂是拦路旗。刘海宇忆起,有一对和他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路过他身旁,年轻人虽礼貌拒绝,但是刘海宇却清楚地听到其中一个说:“别相信,他们可能是假大学生。”这些遭遇使得本就不擅与陌生人打交道的他尤为难受,但他仍是坚持去参加了两次活动,最终完成了400元的募捐目标。后来刘海宇还参与了1017国际扶贫日捐物义卖、图书交流会(将收集的图书捐赠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之类的小型慈善活动。大一大二,平均每学期参加两次活动,累计筹集善款700元,收集捐赠图书50本。他说,即便不会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活动,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他也会去做。
在刘海宇看来,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一个过渡阶段,提高专业技能,丰富人生阅历,现在自控胜于将来受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