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重温“老三篇”怀念“老书记”


  编者按:今年是我校90周年华诞。这既是安农人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凝聚人心、展示成就的历史时刻,也是展望明天,开拓未来,与时俱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为进一步弘扬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汇聚推动学校发展的正能量,学校在2017年开展了“挥之不去的记忆------安农往事”征文活动。
  征文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广大师生、校友的积极支持,截止目前,累计收到稿件逾40篇。从本期始,校报将开设“挥之不去的记忆-----安农往事”专栏。让我们回忆安农大艰辛而辉煌的90年。
题记:“老三篇”是指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老书记”是指时任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党委书记张佐文同志、副书记杨启瑞同志。
  在我的眼里,“老三篇”是我人生的教科书;在我的心里,“老书记”是我的引路人。
  1970年7月20日,安徽农学院滁县分院革命委员会成立,张佐文同志任革委会主任,杨启瑞同志任副主任;1970年9月,分院党的核心小组成立;1971年4月27日滁县分院党委成立,张佐文同志任党委书记,杨启瑞同志任副书记。我所回忆的往事是滁县分院党委成立前、在起草党员大会工作报告中,张佐文、杨启瑞俩位老书记用《老三篇》给我的谆谆教导和精心指导。
  安农滁县分院第一次党员大会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张佐文、杨启瑞俩位书记非常重视。《报告》的起草工作是由当时负责办公室工作的胡德纯大师兄牵头的,我参与其中。因为我刚毕业留校,在《报告》拟定提纲时,佐文书记单独给我“开小灶”,他说:我们分院论历史,从1970年6月13日省革委会下文算起,还不到一年,但工作做了很多很多,成绩非常显著。他问我:林、蚕、茶三个系来自三处,分院上下为什么这么团结、这么齐心?建校环境这么艰苦、办学条件这么差,广大师生员工为什么不怕苦、不叫累,还干劲十足?他指着耳门说:我想,除了安农人身上固有的吃苦耐劳的品德,是不是还有那么一股精神力量在起作用。
  讲到这儿,佐文书记把放在案头的《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三篇毛主席著作合订本(简称“老三篇”)拿在手上,一边翻一边给我讲:精神力量大都来自“老三篇”里。他翻开《为人民服务》念道:“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走到一起干什么?老书记说:“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三个系集中到一起,“目标”或者讲出发点就是把“为人民服务”具体落实到创建滁县分院中去,落脚点就是为人民、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革命接班人!
  接下来他翻到《纪念白求恩》时,他说:毛主席讲“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号召“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我看,滁县分院的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党员都学习和践行了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妇孺皆知,但毛主席讲《愚公移山》故事有深刻的意义”。他给我念了《愚公移山》中的一段话:“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他告诉我,党员大会的报告是给党员说的,我们首先得给党员鼓劲,“使先锋队觉悟”,通过党员,带动师生员工“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
  当他合起“老三篇”时,突然问我:你知道“老三篇”的叫法这么来的吗?我说:文化大革命学《毛选》叫出来的。“不”!接着他说,“老三篇”的叫法不是文化大革命才有的,直接将毛主席的这三篇文章简称为“老三篇”是解放初期的50年代就有,60年代就普遍了。“老三篇”是党内学习《毛选》的一种通俗叫法,并不是哪个人的刻意发明。我清楚书记给我讲这个背景的潜台词。
  我还清楚地记得,离开老书记办公室时他特别交代我:你把我的想法转告启瑞、德纯他们,多听听他们的意见,因为他们是滁县分院的创业者。
  是的,杨启瑞书记、胡德纯师兄是带领我们一起 “下河”(沙河集)“上山”
  (白米山)的。他们是滁县分院的开创者,是我的领路人。所以,《报告》的起草始终是在他们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的。当我把佐文书记的指示和教导给启瑞书记汇报后,启瑞书记说:好,好,很好!用“老三篇”的张思德、白求恩和愚公三个人的精神,回顾我们的工作、总结我们的成绩、提出我们今后的任务符合大方向,符合分院实际。他翻开一个笔记本说:分院成立以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你这个“秀才”在黑板报上写的:“艰苦奋斗创业,白手起家建校”。大家之所以能吃苦、能耐劳,最根本的就是学习和落实了毛主席“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导,关键是发扬了白求恩“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和“愚公移山”的精神,我们的《报告》一定要突出这一点。他饱含深情地说:滁县分院的上上下下为什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战天斗地,吃苦耐劳,就是因为大家记住了毛主席的话:“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大家做到了“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和“对工作精益求精”。他指着墙上《愚公移山》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说:就是这句话为建校增添了精神砖瓦。接着,启瑞书记如数家宝地给我讲了分院上下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愚公移山”的典型事例和感人事迹。
  对于《报告》为什么要讲清存在的问题时,启瑞书记从抽屉里拿出“老三篇”,念了 《为人民服务》中的一段话:“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德胜,你明白我给你念的这两段主席语录了吧。”我回答:明白!
  这就是“老三篇”与“老书记”的一段往事。
  后记:我是1965年8月进入安农林学专业学习的,1968年12月随学校下迁后留校工作,在安农学习、工作和生活已52年。从1970年滁县分院建院开始,我就工作在俩位老书记的手下,是职员更是学生。那个时候,正是“文革”中期,政治运动和分院创建叠加。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确实是考验领导立场和政策水平的原则问题。我非常敬佩佐文、启瑞俩位“老书记”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他们把“文革”既理解为是一场政治运动,也理解为是一场学习运动,始终坚持用学习毛主席著作指导运动、用毛泽东思想统领建校初期的各项工作。每当我回忆起在俩位老书记身边工作的岁月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佐文和启瑞俩位老书记的身上,充满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精神;充满了“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的白求恩精神;充满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艰苦奋斗”的愚公精神。尽管他们作古了,但在我的心目中,他们永远是我的人生导师,永远是我的老书记。
  注:本文作者1965年学习于林学系林学专业,曾任校宣传部部长、计算机学院党委书记等职,003年光荣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