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11月2日,我校邀请吴大观先进事迹报告团来校为师生讲述吴大观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室、第一台喷气发动机、第一台涡扇发动机、第一个试验基地、第一个高空台……作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吴大观奋斗的历程和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许多个“第一”紧密相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吴老毕生都奉献给了他无限热爱的航空发动机事业。他勤奋俭朴、矢志不渝、爱党爱国,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是施予,而不是索取”的格言;在他身上显现着理想的光辉、科学的光辉、人性的光辉……学习吴大观先进事迹,对我校师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与洗礼。报告会后,我校随即分别召开了学习吴大观先进事迹教师座谈会和学生座谈会,交流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与会师生纷纷为吴大观爱国爱党、品德高尚、无私奉献、生活俭朴的一生所感动,并表示将以吴老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奋发有为。本报编发10位教师和部分学生在座谈会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航空宇航学院 昂海松:
听了吴大观同志的事迹报告,我体会比较深的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他曾经说过“人生是施予,而不是索取”。虽然他自己的生活十分简朴,却在去世前捐出了10万元的大额党费。二是他对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理解是“以帮助别人为本”。这样的理解有别于一般人,他那乐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所有的中国人学习。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属于技术难点,为此,吴大观攻坚克难,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从喷发1A到涡喷7甲等系列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他都亲自主持研制并组织试飞,为我国发动机事业走自力更生的研制道路奠定了基础。他还说过“紧张工作是最大的幸福,攻关成功是最大的快乐”。吴老对幸福和快乐的理解,体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的思想境界是爱国主义、高尚品格、献身科学三种精神的高度结合,这种境界值得我们从事航空航天事业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师一辈子去学习。能源与动力学院 何明鉴:
我是一名年已72岁的退休教师,以前从事航空发动机结构强度的研究。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和吴大观有过接触,后来交往甚多。1987年4月,我作为访问学者被学校派去英国的牛津大学,在飞往英国的当天,我到吴大观家拜访,和他交谈甚欢。针对我在牛津大学所从事的研究内容在国内尚属空白,他建议我在国外多查阅资料,出版专著。在后来撰写专著的过程中,我每完成一个章节,都要麻烦吴老帮忙审阅、指点,直到最终完成专著,该书由吴老亲自作序后由航空工业总公司资助出版。当我把本该支付的审稿费送给吴老时,他婉言谢绝。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又写了《机械构件的微动疲劳》和《航空发动机可靠性维修与诊断》两本书,均由他帮助审阅并作序。那时,我全然不知他的左眼因“文革”的迫害而失明。事后,我既难受又感动。从我和他的交往中,我感受到了他对晚辈无私的关爱和提携。此外,他作风正派、不计名利。他一直负责着科技委许多重要的技术工作,但他的职务却是科技委专职委员,虽然没有主任或副主任的头衔,却始终兢兢业业地奉献这么多年,没有任何官本位意识。人文学院 张书琴:
听了吴老的事迹报告,我深受感动。吴老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他没有太高的官衔,也没有特别的荣誉与光环;简朴的他对生活的要求比普通人都低,但他却始终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他的伟大也正是在平凡之中映衬出来的。他抱定一个信念、一个目标后,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学识。我感觉我们后辈从他身上应学习的最重要两点是“做好人”和“做实事”。“做好人”首先是品德高尚,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如吴老所说“人生是施予,而不是索取”。“做实事”不仅表现在吴老用渊博的学识和毕生的精力为航空发动机事业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还表现在他极力提携后辈,扶助年轻人。我们都知道,每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的研制成功需要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他恰似一个强有力的臂膀,助推着后辈成长。正是他的无私付出,才使得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改进工作有了更为扎实的基础,使得航空发动机事业后继有人。自动化学院 刘闯:
从吴大观老先生的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以及他不计名利的高风亮节。我觉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年轻人,如果能学到吴大观那种为了事业和信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不懈的精神,一定会有所作为的。吴老不仅自身在科研工作中求真务实,对后辈的提携也是不遗余力,很让人钦佩。吴大观精神在我校老一辈教师身上也有所体现,我觉得学校在宣传吴大观事迹的同时,也可以多多挖掘我们南航老一辈教师的感人事迹,比如张阿舟老先生等,相信一定能引起全校师生员工的共鸣。借助我校典型人物、典型事例的宣传,可以进一步传承南航文化和南航精神,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高新技术研究院 郭宇锋:
听了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报告,作为一名年轻老师,我有这样几点感受。第一是他对祖国的赤子之情。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从美国留学归国,当时的中国战乱频繁,无论是科研条件还是个人价值的实现都很难谈及,而他却毅然回国,这是最让我们年轻人敬佩的地方。第二是他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文革”期间,他遭到迫害,承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楚;“文革”后,他所承担的发动机项目由于种种原因一个个下马。面对种种挫折,他始终不改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追求,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着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一直坚持到他弥留之际。他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政治信念和对事业的无悔追求是留给我们年轻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财富。机电学院 陈柏:
吴大观先生是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一个缩影,从他身上能看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国为民奉献青春、奉献才智的壮举。他的事迹看起来似乎很平凡,但却很伟大。吴老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学习,他的为学精神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尤其是对刚刚进入科研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自身的水平与国内国际的同行或者前辈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静心为学、潜心研修。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我们年轻人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88岁高龄时,吴老还学会了使用电脑,天天坐在电脑前,戴着眼镜,再拿着放大镜,搜寻下载各种有关航空发动机的资料,我们应该学习吴老“活到老学到老”的为学精神。机电学院 袁志强:
上午听完报告,我感受确实很深。吴老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以及他为心爱的发动机事业付出心血的种种事迹,令人震撼。我觉得他至少有两个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他的人生观。像吴大观这样的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历经坎坷和千辛万苦回国把学到的知识用以报效祖国,非常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和借鉴。二是他的价值观。吴老的价值观是我们做学问、从事教育工作最需要学习的。他把自己的满腔心血倾注在所热爱的祖国航空发动机事业上,把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一代。吴老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他对航空发动机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还在于他崇高的思想品质和精神境界,他是我们高校广大学子和青年教工学习的榜样和行动的标杆。航空宇航学院 沈星:
今年暑假,我去贵阳的一所航空企业参观时就听过吴大观相关事迹的介绍。另外,我还从网络了解到他的一些先进事迹。对于年轻人来说,我认为主要应学习吴大观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他崇高的精神。解放前,吴老毅然拒绝美国有关单位的高薪聘任,义无反顾地选择报效祖国。而如今,我们年轻的留学生回国工作前,却要提各种各样的待遇要求。与吴大观老先生比起来,我们在精神层面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听完吴大观事迹报告会,我们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二是学习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虽然航空发动机的完善改进是一个技术难点,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短时间能够完成的,但面对航空发动机研制中出现的问题,吴大观总是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在弥留之际还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种对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勇于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三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的品质。从国家定工资之后,吴老就把工资的一部分捐给党组织和社会,一直坚持到人生的最后时刻;虽然在航空界的贡献和成就很大,但吴老却一直没有申报院士。吴老应成为我们年轻教师永远的精神丰碑,永远的学习楷模。经济与管理学院 刘文杰:
吴老有三句话对我触动很大,第一句是他在日记中所写“如果研发不出自己的发动机,我死不瞑目”。这充分体现出他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热爱与执著,正是这份热爱与执著使他在艰苦的条件下几十年如一日地在离沈阳几十公里外的实验基地做科研。做老师之前,我在机场从事过维修工作,了解到国内所有大型民用飞机的发动机都来自国外,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非常能理解吴老对航空发动机研制的痴迷与拳拳之情。第二句是他在工作记录本首页所写“你什么时候能拿出你的产品交给党”。这体现了他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正是这份忠诚使他在“文革”虽受到迫害却不改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及对发动机事业的热爱。第三句话是他所说“人的一生是施予,而不是索取”。这反映了吴老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品质。他对自己要求严格近乎苛刻,而对党和国家又是那样的慷慨无私,一生交纳的党费和各种捐款达30多万元,占他工资总收入的三分之一。这三句话集中反映出吴老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作为年轻的航空人,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努力为中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能源与动力学院 谢文忠:
吴老对航空发动机事业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对我们这些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而言,不能一味地关心生活和工作待遇,应该像吴老那样把自己热爱的事业以及对祖国的情感放在第一位。上世纪80年代,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围绕是引进国外发动机,还是自行研制的问题,分歧很大,不少人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有些人一度有把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的工作停下来的想法,没有院士头衔的吴老便与国内十几名院士一起联名向国家领导人写信,表明了将中国自主研发的发动机事业进行到底的态度和决心。按照20世纪90年代国外的研制水平,研制一架飞机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研制一台发动机则可能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可见,要在发动机研制上取得突破需要何等的勇气与毅力,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呀!吴老对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执著与付出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学习。(下转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