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清明习俗二三事



  清明节始于周朝,至今约有2500年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效仿,于此时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因此清明节又叫扫墓节。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明节在其既有习俗的基础上有了新约。
  旧俗,抚今追昔的怀念
  扫墓是清明节的一个重要习俗。今年清明节之际,我校不少师生到长沙烈士公园缅怀先烈,祭扫烈士墓。他们在向76000位爱国先烈表达敬意、哀悼和感恩的同时,也铭记历史,懂得珍惜生活、心存感恩,更懂得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不忘先烈,继承遗志,努力学习,争做新时代下的优秀青年。
  汽机学院胡宇翔同学的家乡远在浙江,作为大一的学生,今年是他第一次清明节没有参加祭祖活动。“每年清明的时候,我们全家人都会去祭祖,烧纸钱、倒酒、祭拜,这些步骤一个都不会少。”
  与扫墓相关的活动也一样被看重。经管学院夏菁同学说:“每年这个时候,我们不仅要扫墓,还会挂清明(一种彩色的装饰品),烧纸钱,也会放鞭炮。”这些活动和清明节紧紧相连,在哀悼去世的亲人的同时,还能加强亲情纽带,让整个家族更加具有凝聚力。
  让电气学院吕风仪同学印象最深的是清明节的祭品。他的家乡那边的清明节总是会有三碗酒,两个糍粑和一大碗肉,糍粑是根据逝者口味来选择的。这样的祭品不仅仅传递着对逝者的思念,更传达出对他们的尊重和爱戴。“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给活着的人祈福,带来平安和好运。”吕同学说。
  汽机学院胡宇翔同学同样想念家乡的传统特色小吃———青团,用艾草汁拌进米粉里,再包裹着豆沙或者莲蓉,吃起来不甜不腻,带着清淡却悠长的艾草气息。而青团作为祭品,承载更多的是对逝者的追忆,以及年复一年的怀念。
  事实上,清明的传统习俗还有很多:家家蒸清明粿互赠、讲究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这个假期里,不少在校同学就约上三五好友去踏青游玩。
  新约,绿色祭祀更“清明”
  随着“绿色祭祀”的大力倡导,“网上祭奠”也开始流行起来。它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平台上为逝者建墓、祭扫的过程。显然,它比起以往的祭奠方式,更加便捷、环保和安全。“很多人因为工作、学业、路途遥远等原因不能亲自到墓区祭奠,网上祭祀满足了我们这种身在异乡的人祭祀先人的愿望。”交通学院黄同学说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更多地注重清明节的内涵而非形式。清明节,这个过去给人“交通拥堵不堪,满街尘烟灰烬”印象的传统节日如今变得越来越“清明”。
  化学学院周叶鑫同学通常会在这个时候写信给逝去的老人,告诉他们自己的生活学习情况。小时候爸爸妈妈不在身边,陪伴他最多的便是爷爷奶奶。“那时候也不懂得感恩,而如今斯人已逝,便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将那份未曾来得及表露的爱和思念传递。”用写信的方式,延续对逝者的怀念,把那些未来得及说出口爱和感谢,在这个特殊节日里,通过一张张信纸得到抒发和表达。
  家里太远,清明节回不去,是同学都面临的问题,不过他们也有自己过清明的新办法。“一般清明我都会打个电话回去,让家人去祭奠时帮我带声好。”物电学院殷国豪同学说道。汽机学院王涛同学也表示自己会在离家前会带上几张过世亲人的照片,不时拿出来看一看,既表达了自己的哀思,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
  传承,在时代变迁中创新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虽然时代变迁,但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却一直未变。“现在清明节放假时,回家看老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校友办刘迪慧老师说道。
  现如今,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改变,新的祭扫方式蔚然成风,也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追捧,时空难阻隔,网上也可以寄哀思。为此,也有部分老一辈的人总是批评道,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尊重传统了,清明节也越来越没有以前的那个味儿了。外语学院江献萍同学表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在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中的确继承得比较少了,但是清明节的思乡忆亲的精神内涵我们是一直在继承的。”
  “传统节日中,喜庆一点儿的节日肯定更符合青年一代的享受生活的方式,所以年轻人对待清明节会显得更轻松随性,既然社会是发展的、开放的,那么就要正视这种改变。”在文法学院孙亭玉老师看来,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清明节更多是郊外踏青放松,先人更多地被老一辈缅怀。孙老师小时候生活在乡下,清明前家里就会把香烛鞭炮之类的准备好,清明节时小孩子们会跟大人去上坟,还会在坟边三五成群地捉虫子、斗草、追赶。“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孙老师研究古代文学多年,清楚地认识到即使在古代,清明节也不仅仅只有沉重和哀思,娱乐和放松同样存在。
  珍惜当下也是这个节日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启示我们把更多的关怀和感恩献给身边的人。“清明节不仅是缅怀先人,其实也告诫我们年轻人应该珍惜和孝顺尚在的长辈,珍惜现在。”来自能动学院的邹长义同学表示。
  土木学院韩同学说:“毋庸置疑,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我们年轻的一辈对于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节日要想与时俱进,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
  不少同学表示,年轻人对于清明节也应该有新的看法,不必完全遵循旧有的习俗,对于那些与时代脱轨的陋习,也应该学会摒弃。传承清明文化传统,注入时代特色,使清明习俗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走出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的旧习,走进文明祭祀的绿色时代,让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拥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水利学院吴思尹同学说道。(学生记者陈英贺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