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摄”自生活 “影”响时代





2018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中入围作品:《再忆·迎门墙》 作者:曹红梅


  2018年2月28日,世界摄影组织对外公布了2018索尼世界摄影大赛中获得入围和推荐的摄影师名单,其中,主题为突出和增强环境保护观念的专业学生组中,来自中国山东济南齐鲁工业大学的学生曹红梅的作品《再忆·迎门墙》脱颖而出。本届大赛破纪录的收到了来自世界上200多国家和地区的320,000余份参赛作品,展示了过去一年世界杰出的当代摄影作品。
  翻看曹红梅的本科学习到研究生学习的成长履历,记者惊讶于她在纪实摄影中的思想境界。曹红梅说:“罗兰·巴特在《明室》一书中提到‘刺点’,‘不管如何突如其来,刺点总是或多或少地潜藏着一种扩展的力量。这种力量常常是隐喻式的’,摄影师情融于照片,则赋灵魂,有‘刺点’。”
寄情生活 “感”自相生
皮特·亚当斯曾说:“对于伟大的摄影作品,最重要的情深,而不是景深。”正所谓,寓情于景,一件昂贵的摄影工具无论拍摄的画面清晰到何种地步,都难以替代摄影者的内心独白。曹红梅说:“当我看到逐渐消逝的迎门墙时,深感以往传统的悲哀,但这似乎是这个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种种惋惜与慨叹,一瞬之间,热泪盈眶,感动不已。”这个外表阳光时尚,情感细腻的女孩,借景抒情,独到地诠释了环保于传统中的凝练。感动源于生活,却是直抵心扉的。“在拍摄农耕生活时,我和他们一起劳作,他们肩上所背负的艰辛,让我为之动容。”曹红梅如是说。
  “灵感”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如果说“灵”是刹那间的思维火花,那么“感”则是火花迸溅起的火焰,在无声无息地燃烧。她走入陕西的谷子地,亲身体验,找寻“感”字的真谛。陕西地区粮食大多种植在陡峭的山上,在农作的季节,没有机器,只能以人力和耕牛劳作,在这个靠天吃饭的农村地区,她踏上谷地,挽起袖子,拿起镰刀同老乡一同割谷子,探寻到村民的天性淳朴。正是因为这种身体力行的生活感受为她日后作品的拍摄注入了“感”的精华。她说,眼睛有时没有足够的穿透力,只有融入到生活中,切身去体会,这样拍摄到的作品,才会富有现实的震撼和持久的历史感染力。
  身体力行是触觉的苏醒,而视觉的捕捉是作品呈现的源头。她在本科就读期间,摄影老师曾要求她每天都要“扫街”,在大街上用相机去抓住生活中的每一个小瞬间,每一个小感动,每一个属于自己思考的画面,不断的积累经验,不断的积蓄力量,正是这种细察其纹理的捕捉力,让她得以在城乡改造的社会变迁之中找到《再忆·迎门墙》的题材来源,从而在此次的比赛中迸发出不同寻常的光芒。
剪辑生活 “环”醒时代
光线、色调是摄影中的兴奋剂,而她站在诗人的视角将故事娓娓道来。《再忆·迎门墙》中采用低饱和度的怀旧色调,平实、静默的氛围弥漫开来,同时,结合使用侧面光源,光影的明暗交替让画面更加立体,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简朴生活感受。“低饱和色调不仅是回忆的表达,也是一种无波无澜的农家生活的描绘”曹红梅如是说。简单的色彩运用,却像一阵柔风沁入心膛,令人心气平和。
  如果说色调是一件旗袍上的绣饰,那么元素的构件则是旗袍的裁片。迎门墙周围的炉子、柴火、塑料盆、塑料桶、塑料袋、遮阳布,这无不彰显着当时浓浓的生活气息,让人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但是,烧柴做饭时的浓烟滚滚,塑料盆、塑料桶、塑料袋的随意丢弃,遮阳布遮光树脂层被暴晒时的刺鼻气味,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曹红梅说:“对比当下的生活,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的增强,天然气、电磁炉逐步取代了柴火、炉子,小方桌,小椅子也逐渐被更温馨舒适的餐桌和沙发所替代,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
  记得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曹红梅的作品《再忆·迎门墙》在国家政策的改革,各地拆迁重建,中国“迎门墙”这类古典建筑逐渐消失的背景下顺势而生,采用开门见山的中心构图,将迎门墙置于画面中央,格外醒目,成为新时代下的“英雄”恰如其分。曹红梅说:“迎门墙上有青绿山水图,两边带有对联,寓意生活和睦,以及对山清水秀的向往。对于迎门墙这种中国传统的元素符号的消逝,我们不能忘却,因为任何时代都需要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曹红梅以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切入重新唤醒人们的传统文化信仰,成为新时代下的女巾帼也是恰如其分的,因为她以一种卑谦的姿态从世界各地的参赛者中脱颖而出,造就了自我创作历程中的新时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曹红梅说:“能够入围索尼世界摄影大赛我非常兴奋,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也是一个向世界各地的专业人士学习的绝佳机会。”
  《再忆·迎门墙》不仅是对即将消逝的古典建筑的追忆,也是凭借我们至今仍在沿用的塑料桶、塑料盆、塑料袋等塑料制品的展现,告诫我们物尽其事有利也有弊,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环境问题仍需时刻关注。“环境问题是一种现实问题,‘再’字是我对中国传统的追忆,也是我对人们的强烈呼吁”,曹红梅如是说。
扎根生活 “静”简出新
所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活在民风淳朴的乡村,浓厚的民间风情让她结下摄影情缘,一砖一瓦,一门一墙,都在向她诉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生活影响了她的摄影,同样,摄影也深深地扎根在她的生活。她说:“摄影就像我生命中的窗户,让缤纷多彩的世界涌入了心扉冲淡往日的羞涩,让我成为一个外向的女孩。”人生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以不同的方式留下自己的足迹,而对于摄影而言是一种最漫长的方式,需要一份执拗,曹红梅说:“我曾去济南南部山区的支教,看到孩子们对学习的渴望,对知识的执着探索,我就下定决心,要专注摄影,在摄影的道路上不断走下去。”
  在一次画展中,她遇见了她最钟爱的摄影师———詹姆斯·那切威,一位伟大的战地记者。她说:“詹姆斯·那切威身上并没有特殊的光环,普普通通,而是一种老者的儒雅和沉静,在给大家签名的时候心平气和,没有半点急躁,就像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公园里溜弯的老头。”当时导师对他说,“一个身经百战的人,也有一种刀枪不入的心态。”自此,她便在不同的环境下进行拍摄,从车水马龙的街道,到偏远道阻的山地,再到烈日炎炎的乡头,本科时期到研究生时期的种种拍摄经历,使得她有着“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镇定自若,更显沉静稳重。
  “我希望在合适的时机要选择合适的事情”,她说。合适耐人寻味,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幸福,也是摄影中一种素材、技法的选择,在《再忆·迎门墙》的拍摄中她并没有将剪影、曝光、景深等众多技法堆积,而是追随主题的突出性,方得恰到好处的作品。
  曹红梅以预言师般敏锐的直觉,瞬间定格即将消逝的文化印记;执浓墨深刻的画笔,赋予苍白文字生动而精彩的生命;持极富魔力的圣器,刹那间凝留住人间淳朴的浓浓深情……日出山原,情满谷田。镜头在身边,着眼于生活。摄影是镰刀割过的的谷子地,纪实是生活变迁不离不弃的见证。山原隔不断感动,烈日灼不透坚守,作品的源头在生活,心之所向是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