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甲骨文明震寰宇 薪火相传逐浪高



  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一片甲骨惊世界,蕞尔一邑震寰宇。
  一百多年前的世纪之交,甲骨文惊现于世,轰动中外学术界。100多年后的今天,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再次“惊”了天下。喜讯传来,国人欢欣鼓舞。甲骨文是我国现有最早的有一定体系并有较严密规律的文字,也是安阳殷墟最重要的历史文物之一。在殷墟甲骨发掘和甲骨文研究中,浸透着一代代河大人的心血和汗水。
  筚路蓝缕,殷墟坑里艰辛发掘河南大学的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长期是河南文明研究的重要支撑方向之一,而在世人瞩目的殷墟发掘中,我校师生是最早的参与者。
  被学界称为“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彦堂),是我国现代甲骨学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1928年到安阳后,他首次策划和实施了对殷墟的科学发掘,被誉为“殷墟发掘第一人”,主持或参加了一次次震惊中外的殷墟发掘,对甲骨学的科学研究具有划时代贡献。
  自1931年起,河南大学教授朱芳圃、张邃青、马非百,学生尹达、石璋如、许敬参、许同国、冯进贤等多次参加殷墟考古。其中,石璋如、尹达、许敬参三人与北大七位参与殷墟发掘的学生,被业界称为“殷墟发掘十君子”。
  1936年,在董作宾带领下,石璋如等十余人对殷墟进行第13次发掘,这次共挖了127个洞。在第127个洞边,石璋如看到有一个大泥块,就用脚去踹,竟然有惊天发现:泥块下一个洞,洞里藏有17295片甲骨。这是到目前为止一次性发掘出甲骨最多的考古活动,从此“殷墟甲骨,甲于天下。”
  后来,这些师生都成为著名的甲骨文研究学者。朱芳圃率先提出“甲骨学”这一学术概念;尹达、石璋如则分别引领大陆和台湾考古事业半个多世纪:尹达主持的《甲骨文合集》,被称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上最大的一项成就”;石璋如参加了12次殷墟发掘,被称为殷墟发掘的“活档案”。
  因参与殷墟甲骨发掘,当年的这些师生赢得了学界尊重,也让我校赢得了世界关注。
  不辍研究,故纸堆中增臻学术自始至终,河南大学的考古发掘和甲骨研究薪火相传,未有穷期。
  在甲骨文研究中,有位老前辈值得一提,他就是孙海波教授。他长期从事甲骨文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编纂并修订的《甲骨文编》,至今仍是甲骨文和相关学科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
  走进古朴典雅的明伦校区,有一座兰瓦封檐的盝顶式仿古建筑掩映在绿树丛中,这座建筑就是河南大学文物馆。“郭人民老师在殷墟发掘时,捡拾了不少甲骨片。文物馆里的甲骨片大部分都是郭人民老师捐赠的,这对于学校后期的甲骨文教学与科研大有裨益。”谈起郭人民对于甲骨学研究的贡献,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玉洁印象深刻,“此外,郭老师还将其他甲骨片捐给了安阳文字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后期研究殷商文化提供了材料支撑。”
  江山代有才人出。郑慧生自1981年毕业留校执教后,他积极从事甲骨学和中国古代文字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10余部学术专著,在甲骨学商史研究方面独树一帜,成为国内研究甲骨学的佼佼者。
  “窗外北风呼啸不休,阴沉沉的天空雨雪夹杂。老先生为了校对一篇稿件,先后两次打车来到图书馆。上次,我看到先生在方字格稿里画着一个像龙又像虎的图像,先生说,那是星象,是天空中的苍龙。这次,先生查出了书目———《甲骨学商史论丛》……”@荷叶田在博客中详细描述了郑慧生退休后仍致力于研究甲骨文的情景。先生虽逝去,文章功千古。他生前撰写的80余篇学术论文、10余部学术专著至今仍是一座体大量宏的学术宝库。
  在甲骨学研究中,计算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987年12月,我校联合其他高校,研制成功《计算机甲骨文信息处理系统》,开启了人类利用电脑处理甲骨文的新纪元,刘坤太、周德民、郑逢斌、汪国安等多位老师都是参与者。
  长期以来,古文字研究沦为殷周史的附庸,始终停留在资料研究阶段,而著名古文字学家李瑾将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等构建了科学的研究体系,为古文字学科体系绘制出了一份珍贵蓝图。此外,他如椽巨笔写历史,仅《百年甲骨学论著目》收入其甲骨学商史研究方面的论文就多达16篇,《殷周考古论著》包括甲骨学、商史研究、殷周考古等多方面内容,为甲骨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天地。
  文物馆内,诸多珍贵的藏品既是文化精神的永恒依托,又是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部分考古学专业学生正在观摩研究甲骨片。历史文化学院院长苗书梅说,他们将继续沿着前辈学人开创的研究道路,不断发掘自身的学术潜力。
  传承创新,助力“双一流”建设在振兴百年名校的历史征程中,河南大学始终将古文字学作为特色学科来进行建设。
  2009年12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立古汉字研究所。古汉字研究所联合河南省老中青古文字学者,对河南的出土古文字和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进行新一代研究人员的培养工作。
  经过八年发展,古汉字研究所团队规模逐渐壮大,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6人,另有师资博士后、研究生等10余人。此外,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还有一些研究古文字的学者,如刘云、袁莹、张新艳、张胜波、张立东等经常参与古汉字所的活动,这在国内的古文字教学领域有如此团队的高校并不多见。
  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民族最显著的印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关于重视“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的讲话精神,推动甲骨学研究纵深发展,2016年9月19日,我校牵头建设了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甲骨学与殷商文明平台”。
  平台由王蕴智教授牵头,蕴涵着无穷的延伸性和创造力,对于甲骨文研究来说,是实实在在的一大步。多年来,王蕴智教授以学术事业上的执著和忘我的奉献精神,在踵继前贤的未竟事业而艰辛努力。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等5项;主持《甲骨文构形研究》等省部级重要课题10余项,出版《殷商甲骨文研究》等专著6部,发表《释甲骨文市字》等学术论文120余篇。
  前行者以启山林,总是能给后继者以奋斗的动力和路径。可告慰先贤的是,目前学校甲骨学研究平台聚集了一批青年学人,有浓厚中国甲骨情缘的韩国学者具隆会,也有爱冷门继绝学的甲骨学后起之秀门艺、曹建墩、袁俊杰等,还有不少默默无闻、锲而不舍的探索者。他们甘做“冷板凳”,从早到晚研究不辍,涵育精品,“前辈的遗志,需要后人继承,更要后人创新。”他们的态度,坚定而又充满激情。
  建校105周年到来之际,我校顺利入选“双一流”,为学校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学科发展,学校以“一流学科”为牵引,着力推进三级学科体系建设。在学校2017年召开的学科建设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要整合考古学,形成生物考古这一新兴交叉学科,这必将为甲骨学研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特质,如果不了解世界其他古老文明,就很难进行把握。”同年,学部委员、著名考古学家王巍加盟我校,组建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在采访王巍时,他说,“河南大学对黄河文明已经进行了近二十年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所以我选择来到河大工作。”谈及初衷与愿景,他表示,中心的成立,既能搭建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古代文明对话的平台,又能推动百年河大考古文博专业的繁荣发展,最终可以打造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国家高地。其心切切,其情盼盼。
  承前启后,尊新必兴。近百年来,为深入探究甲骨这一世界性瑰宝,我校几代学者前仆后继,或艰辛挖掘,或收集著录,或考释文字,或研究甲骨文蕴藏的古代社会奥秘……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滞。岁月穿行,奋翮乘时,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利好形势下,借助学校“双一流”建设机遇,我校甲骨学研究必将焕发出更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