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师表率所为何?三尺讲台、三寸笔、三千桃李;崇高师德道不尽,十年树木、十年雨、十万栋梁。辛勤而又伟大的园丁总能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精英人才,在贵医,就有这样一位老人,为一份事业奉献毕生的心血和才华,七十二岁的高龄,仍坚守在教育事业的岗位上,不辞辛苦甘于奉献,用丰富的教学阅历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走近这位老人,向他七十二岁的讲堂致敬。
漫漫教学路
徐德明老师,现任我校生物化学教研室副教授,谈起他漫漫的教学路,无不让我们为之感叹。1969年从贵医毕业后,徐老师在黔东南州市剑河县太拥区卫生院当了9年的乡村医生,随着恢复高考,在那个急需教育资源的时代,学校需要基础课老师的数量也逐渐增多,为响应号召,徐老师在1979年考进贵医进修班,两年的生物化学进修后便留在了贵医生物化学教研室,开始了他漫长的教学生涯,期间担任过生化教研室副主任。教书育人本就让人尊崇,更何况61岁退休后的徐老师,并未因为退休而终止自己的教书生涯,而是选择留在贵医,继续教学。没有抱怨,只有笑容!72岁的笑容不仅有慈祥,还有爱的味道!
在责任与担当面前,放弃就会变得毫不犹豫。本着对学校的热爱和对学生的深厚情感。他的两次返聘教学,更是他坚守岗位甘于奉献的体现,刚退休的他接受了学校的第一次返聘,继而坚持了从零六年到零八年的两年教学。零八年以后,便退休回家休息,2013年贵州医科大学新校区逐渐建立完成,当时教研室师资力量比薄弱,徐老师又一次受学校之邀继续他的第二次返聘教学。现在72岁高龄的他,仍坚持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学生们授课,培育的学生数不胜数,优秀人才散布贵州各个角落,他用自己甘于奉献的精神默默地守护着这72岁的讲堂。
成长教学术
七十二年,是自己的衰老历程,是贵医的发展史,更是教学方法的完善史。学生在变,设备在更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尤为重要。面对贵医初期一穷二白得只剩下粉笔和黑板的教学设备和生化学科知识性对图理解的要求。区别于其他老师精雕细琢的画教学拼图。他选择上课“临场发挥”,现场作画,“这样的画图过程,不仅留给学生更多的理解时间,也锻炼了思维,加深记忆,我当时的画图知识,现在都还记忆犹新”。没有拼图,就意味着无数堂课,就要作画无数遍,反复的练习成就了更优秀的他。
面对多媒体强势进军教学领域,PPT教学也成了徐老师的主要教学方式。对每一章节的仔细剖析,查阅文献,再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制作符合学生的教学PPT。“每一节课下来,我都会根据学生课堂的反应来不断修改PPT,确保PPT的内容能容易地被学生们接受”。留足学生理解的时间,待大部分学生做好笔记之后,才开始下一张PPT。面对在PPT中扩展的知识点,学生有疑惑的地方,都会耐心的板书概念,认真讲解。“蜗牛式”教学配上粉笔与激光笔的轮流上课,扩展知识的同时,也确保了大部分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
党的十九大上64岁的总书记习近平站着讲了三个半小时的大会内容。课堂上,72岁的徐老师一早上需要站着讲三个小时的课程。坚持不坐除了能让自己更好地发挥外,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更是对师风师德的美好传承。准点上课,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走,哪怕停电也要带着厚重的眼镜看着手机一点点地讲,一点点地板书,生怕落下一个知识点。45分钟,手臂承受不起厚重的书的重量,只能在昏暗的光线里,弯着腰,手指指着一个个的字读重点给学生听。腰会酸,腿会痛,手会冷,而您奉献的心却火热着。
成功老年人
“我想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年人”徐老师真诚地说到。身兼三个班级的课程任务,形单影只而又佝偻的身影,孤独地来往于新老校区之间,摸着凌晨的黑,偶尔挤着公交车,提着厚重的课书,吃食堂的标餐,是责任,所以一直坚守。每天六点起床,一天下来,我们以为您会很累。但您却轻松的说到不怎么累。一名优秀的老年教师,除了有渊博的知识,更缺不了健康的体魄。
喝绿茶,抗氧化,食物多元化,对垃圾、高脂肪食品说拜拜。保持7———8小时睡眠,选好时间加强锻炼。徐老师的锻炼也有讲究,钟情于黔灵山,不钟情于爬坎坎,钟情于下午走平缓弯路,不钟情于早上小跑式锻炼。徐老师说下午血液粘度低,血糖血压平稳,森林里负氧离子浓度高,这样的锻炼条件对老年人身体很适合。每天下午坚持步行六公里,是防止老年痴呆的第一步。因为坚持讲堂到75岁,是您成为成功老年人的指标。而我们始终相信,健康的您,始终花开四季!
贵医的老人,教育的强者,数十年的坚守。让您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怕困难,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你坚定信念,总会达到自己的目标。”所以您从未放弃,坚守至今。做好自己的工作,上好每一堂课,就是您对贵医最大的贡献。有太多阅历,所以有太多希望,希望贵医越来越好成了您内心深处强烈的愿望,希望学生扎实学习,不只为应付考试而忙碌的死记硬背,也要为将来当一名好医生打好基础。我们也希望您的这份工作能功德圆满!今天的您值得让我们每一个人去尊敬,去歌颂,歌颂您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您教书育人的功劳,歌颂您这让人赞叹的七十二岁的讲堂。我们向您致敬。
(本报记者 宁友劝 孙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