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她走进了学生的心里——记第三届“十佳辅导员”、汽机学院易敏





  从2009年到2017年,从艺术学院到汽机学院,变的是四季秋冬,不变的是她对学生们心理健康状况的随时把握和真切关注。易敏,先后担任艺术学院和汽机学院心理辅导老师,同时也是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心理咨询老师,累积展开心理咨询不低于1200小时,个体辅导600余人次,团体辅导70多次。
  每个学生都是单独而又特殊的存在,他们都有自己深埋于心、柔软又脆弱的一面,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被接纳。但走进学生内心,谈何容易?
  让学生卸下心理防线
  易老师从事学生心理辅导已有9年半时间,带了三届近1500名学生,有敏感多情、才华横溢的艺术才子,也有思维缜密、课业繁重的汽机学生。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卸下心理防线,这是她工作的第一步,也是她对学生展开心理辅导的敲门砖。
  “选择这个职业的初衷是不想辜负专业,”易老师回忆道,“起初做辅导员还是教条式的,还只会按照书本的条框来做。”
  刚参加工作,才23岁的易老师,面对仅比自己小一岁的学生,她很紧张。“那是我辅导的第一个学生,虽然已经忘记了辅导过程,但是仍记得当时的紧张。”没有经验,又没有阅历优势,易老师很没信心。“因为我不知道他会问什么问题,也不确定自己的答案是否符合他的期望,更不知道结束后他会怎么评价我这个老师。”想到当时的忐忑,她笑道:“现在想想,当时把自己的状态看得太重,反而对学生问题的思考比较弱。”
  经验是慢慢积累的。易老师将心理辅导工作与学生工作结合。对经常旷课的同学,易老师意识到不了解情况的责骂是无用的,她用一句“你最近变化很大,你既然到学校来一定是想学习的,我想一定是有什么事让你有了这样的变化”来引导学生倾诉紧张的亲子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面对集体逃课的十几位同学,她连问了他们五个问题:“你还记得高考后对大学的期望吗?你站在这个地方感受是什么?你们的家庭情况是什么样?父母能不能给你们很多支持?你父母得知你们旷课的情况时会是什么心情?”不需要回答,学生内心已有答案,无需多说,他们已经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学生宿舍人际交往方面出了问题,她觉得绝不是个人问题,于是将同学们请到成长辅导室对他们进行团体辅导……现在的易老师能自信地说:“我能够把所有日常管理的工作、思想教育的工作、所有的学风建设的工作、所有的班级建设的工作,都跟我的心理成长工作相结合。”她渐渐走进学生内心。
  陪伴学生共同成长
  在与学生干部、心理委员、寝室长建立密切联系的前提下,易老师坚持定期下寝了解学生情况,做好情况汇总,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她也慢慢摸索总结出,进班级有利于了解学生整体面貌,进寝室能够看到学生真实的生活状态,学生们熟悉放松的寝室环境更适合与学生交流。
  2010年4月10日晚,已接近11点,患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小娟在寝室情绪激动,甚至说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易老师马上赶到了寝室,面对情绪难以控制的小娟,易老师让她继续留在熟悉的寝室,自己陪在一旁安抚、倾听,直到小娟睡着。就这样,易老师在小娟床边守了一夜。
  辅导学生心理并不是成功处理了一例心理问题就能如鱼得水,易老师在进行学生心理辅导时也有棘手的时候。在帮助一个15级的学生克服学业方面的困难时,她就又一次有了挫折感:“他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在反复,收获很少。”感受到学生急迫想要改变现状的想法,成效却一般,她的内心焦灼:“他自己没办法克制不良习惯,我只能通过心理辅导帮他一点点改变。感觉就像他在前面跑,我在后面拼命地拽,一不对又拽回来。”
  在这种摸索实践中,易老师越来越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成长需求,要真正帮助他们克服问题,不仅要丰富的经验,也离不开温情的陪伴。
  帮助学生走出困境
  随着和学生的交流越来越多,易老师也对这份工作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感情,“心理咨询不再是条条框框的骨架,而是有了血肉,我也更加享受与学生交流、辅导学生的过程了。”
  如今的易老师对学生的倾诉和信任很享受,她会从学生的故事中发现他们的特点、优点,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也收获了成就感。
  16级的一位男生从高中来到长理后,对自己的衡量标准很单一,依然是学习。大一时,他成绩不太好,家里堂兄弟都很优秀,父母期望很高。兄弟姐妹和同学之间的差距,深深刺激了他,迫切想要证明自己来获得同学们的认同。“他每天去图书馆看书,有一个题不会做,他都会扇自己耳光。”易老师便找他谈话。几次接触之后,他感受到易老师与高中老师的不同。他说:“我发现长理老师很不一样,不是那种严厉又高高在上的。”
  有一次综合测评后,他们班的成绩很糟糕,仅有几个同学有评奖学金的资格,而兄弟班有17个人。易老师对这位同学说:“希望你能利用你的学习热情,带动一下班里同学。”原来,在与他的接触中,易老师发现这位同学领悟力很高,有很强的自尊心。“谈了之后,他也感觉要为班里同学做点什么。”于是他开设了一个小课堂,准备好讲义,发给同学们。“这次他们班的期末考试成绩很好,挂科人数降到3人,他本人和室友都考了满分。同学们都很佩服他。”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要证明什么,而是从学习中获得什么。这是让我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通过他个人的努力带动了整个班级、整个专业的学习积极性。”
  “陪着学生一起走,他们慢,我就慢。他们快,我就陪着他们。不急不躁,在专业方面不断充电,在平稳的状态下慢慢推着学生往前走。”这是易老师给学生的承诺,也是对自己的提醒。
(学生记者 罗翠 戴雨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