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
(上接2版)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期。
当代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上。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时代是思想之母!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新时代向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正是围绕回答这一重大的时代课题,才产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理论建构的实践基础:新实践--"四个伟大"
实践是理论之源!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这"四个走出来",不仅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合理性,而且指出理论探索经历了多么复杂、艰难和曲折的探索实践过程。
"实践创新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在党的十八大以来这5年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中国共产党人"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实现了历史性变革。让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七件事:
一是,反"四风"抓铁有痕,"八项规定改变了中国"。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以上率下,国内调研轻车简从,不封路。
二是,反腐败重拳出击,在"生死存亡之际挽救了党"。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严肃查处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孙政才、令计划等大案要案。
三是,向反贫困发起总攻,"创造了人间奇迹"。2013―2016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64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总量,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4.5%。
四是,抓改革蹄疾步稳,"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十八届中央先后召开38次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365个重要改革文件,确定357个重点改革任务,出台1500多项改革举措。
五是,抓经济稳中求进,"中国风景这边独好"。2013―201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2%,2017年达13.17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了30%。
六是,抓外交国防力度空前,中国前所未有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外交上,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发起成立亚投行等,唱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防上,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人民军队在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七是,加强党的领导,树立中央权威,党的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
在这场 "四个伟大"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党是边实践、边总结,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充分展示出了先取得实践成果,然后加以总结概括形成理论成果,再用制度的形式把这些成果固定下来,形成制度成果。同时,再以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和推动新的实践。从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到逐渐增强理论自觉,注重顶层设计,加强理论指导,从而把握了工作的主动权和创造性。所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理论建构的思想源泉:守正创新--一脉相承
继承是创新的基础!一个政党的理论基础是指引政党前进的旗帜,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一个政党来说,始终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2012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键。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些创造性成果,都是在坚持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新的实践中创造形成的。在哲学层面,是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转化为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政治经济学层面,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等;在狭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层面,是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深入回答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本质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这个事业推进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强调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理论建构的文化基因:固本开新--文化自信
文化是思想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讲增强"三个自信"到讲增强"四个自信",彰显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高度的文化自觉。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在2014年2月24日的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又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他认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部近百年的中共党史告诫我们: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一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二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包括中国的历史、中国的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和鲜明旗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植根于中华沃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土壤。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许多智慧来自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小康"概念就来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篇。从古人向往"小康"到邓小平提出"奔小康",从"建设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既继承前人,又不断创新,引领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方向。再如全面深化改革。习近平曾引用《诗经》"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商汤《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文化理念,说明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十九大报告还引用"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经典语句,也是来自儒家经典《礼记·礼运》,用以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责任使命,以此激励全党在新时代不懈奋斗的决心。
(五)理论建构的关键因素:新的核心--领袖担当
理论创造同样需要作为政治领袖的理论担当与智慧!邓小平曾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反映了一个政治领袖的历史作用。从本质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要看到,理论创新也离不开理论家的个人智慧和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材料,都是全党的实践、人民群众的实践结果,而作为理论家的党的政治领袖,则是总结概括全党和人民的实践经验,形成理论体系和思想体系的一个关键因素。
党的十八大召开时,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的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成果,还有累积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2012年,许多人的预期并不乐观。中国经济增速自新世纪以来首次低于8%。外国媒体包括国内外的经济学界也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中面临的难题,比如:"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等等。面对这些发展难题,外媒一叠声唱衰中国,即便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信心的人也不得不提醒,"解决不好当下的新问题,中国就会前功尽弃"。在这样一个破旧立新、世代交替的"艰难时刻",所有人都在观望。面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腐败问题严重,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铁腕反腐、从严治党,彻底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挂帅中央多个领导小组,加强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导和协调。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而是以强大的魄力和定力推行改革,在波澜不惊中实现了发展理念和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转变和历史性转折。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时,中国以超过30%的平均增长贡献率,成为世界经济引擎。密集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贫困发生率降到4%以下,中国共产党脱胎换骨、人民军队浴火重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加、意识形态主导权增强、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十九大报告十个方面的总结,寥寥数语后却蕴藏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涵盖多少波澜壮阔的变革,凝聚多少惊心动魄的转变!
是什么让中国逆流而上击水中流,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是因为我们有了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核心,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灵魂。一些外国观察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习近平正在唤醒中国"。这也是一个被世界高度关注的新时代。十九大期间,美英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首播,用心解读十八大以来的这五年。主创人员坦言,整部纪录片的核心是,"所有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一个最初始的力量源泉,就是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方针"。党的十九大将之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这个源于实践、立足国情、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是一个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它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重构近代以来强国之路的"历史逻辑",以增强"四个意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重构执政兴国的"政治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重构经济转向、提质增效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国理政的的"治理逻辑",以全面依法治国重构中国特色的"法治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个自信"重构中国力量的"精神逻辑",以建设美丽中国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逻辑",以建设世界一流军队为目标重构新时代的"强军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和平发展的"世界逻辑"……这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创造性地推动了民族复兴事业,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
三、认清理论创新的时代主题,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
(一)理论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渊源、历史根据、本质特征、独特优势、强大生命力多方位角度作出了深刻回答,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三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社会主义;四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社会主义。
从理论渊源上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继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成果,体现了理论上的一脉相承;从历史根据上说,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从本质特征和独特优势上说,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并强调了"四个自信";从强大生命力来说,体现在中国社会的巨大历史变革和取得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生命力。
(二)理论体系
回答的时代课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思想内涵
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八个明确",主要是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明确总任务,提出"两步走"战略;
(2)明确主要矛盾,提出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
(3)明确总体布局、战略布局,提出坚定"四个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5)明确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6)明确新时代强军目标;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目标;
(8)明确本质特征、制度优势,提出党的建设总要求。
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习近平(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