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胸怀与担当———读《毛泽东选集》的几点思考
《毛泽东选集》是毛泽东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经典慨括,展现了毛泽东从青年时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志凌云到壮年时期睿智成熟,胸怀天下的成长伟绩,并道出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别了,司徒雷登”。四卷《毛泽东选集》体现的毛泽东思想发展成熟的历程,也恰是中国共产党思想体系发展成熟的过程。正因为毛泽东反映在《毛泽东选集》里面或者说《毛泽东选集》折射出毛泽东思想深处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与担当,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愈挫愈勇,栉风沐雨,不断砥砺前行;保证了中国革命事业推翻帝、官、封三座大山,取得了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全面胜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的诞生。
《毛泽东选集》煌煌百万语言,其思想之深邃,文字之精湛,文风之犀利,涉猎之广泛无不令人高山仰止。文笔思想令人叹服,无一文不是针对中国革命当下的时势现状所展开,无一字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方法论。更为重要的是:毛泽东与生俱有的为了中华民族之崛起———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和幸福,为了新中国的召唤———这一博大宽广的胸怀和如山一样的担当更为让人唏嘘。没有这样的胸怀与担当,哪里会有虽遭受博古、王明的打压,仍然托病坚持革命;哪里还能够在6位至亲为革命牺牲后,仍然矢志不渝;哪里还能够在革命 “最黑暗的时期”走出泥潭,取得党和军队的新生。可以说正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如天一般的责任,才确保了中国革命事业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一、脚踩大地,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毛泽东毛泽东的眼光是高远的,胸怀是博大的。虽然他生长在韶山一冲,偏离文化、政治中心,但他没有被那巍峨的群山所遮挡,崎岖的山路所阻碍,而是发出了“孩儿立志出青山,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少年壮志。虽然毛泽东仅仅师范毕业,但是不甘于此,游学于北京,研读于北京大学图书馆,比较中西之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探究救国救民的真理,在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让自己的思想找到了归宿。毛泽东好读书但是绝对不死读书,目光远大但是不好高骛远,而是将先进的思想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思考,以理论武器来研究革命现实,以实际情况来验证思想理论,并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可以说是一手拿理论武器,一手拿实践法宝来进行解疑答惑,坚定思想,指导工作。也可以说实践调查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力和源泉。毛泽东为革命事业所做的调查研究不计其数,其中形成调研报告的也有数十篇,《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被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里面,另外《兴国调查》、《寻乌调查》等没有被收录的调查报告也都切中时弊,一针见血,具有极高的革命指导价值。《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就是在当时党内外、社会各界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一些疑问和责难而进行调研和撰写的。为了掌握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亲身感受农民革命的现状,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出了这篇报告。因为调查了解的扎实全面,工作方法的科学合理,指导思想的务实前瞻,明辨了是非,有力地抨击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质疑和非难,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党内的错误思想倾向,为之后树立正确的革命指导思想打下了坚定的实践基础。也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共产党当时存在的弱点,可以看到国民党发动“清党运动”和反人民的战争所暗含的阴影。并且,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论著中站在认识论的高度提出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坚决反对一切依据“本本”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一切的皇权、神权、族权和理论霸权的束缚,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调查研究的理论指导,开宗明义地提出“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调查而调查。在理论与实践,问题与调查之间一次次的碰撞、融合,再碰撞、融合的循序渐进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毛泽东思想三个基本点。
二、以博大胸怀和远见卓识加强党的建设的毛泽东在四卷《毛泽东选集》中,有相当大的篇幅阐述毛泽东抓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观点和理论实践,另外相当多的论著文章虽然论述的是农民运动、军队建设、文化建设、社会生产等方面内容,但无一不涉及关于党的建设的诸多问题。毛泽东关于党的建设的诸多论断和实践设计,处处彰显了“立党为公”,一起为了劳苦大众的建党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人民的民主、自强、幸福这一根本宗旨。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作风上等方面不断去伪存真,驱邪扶正,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发展壮大共产党。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一文中,就旗帜鲜明,掷地有声地驳击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暴露出了共产党当时思想上存在的软肋和弱点,当时这些右倾思想为蒋介石的反共、剿共埋下了恶果。毛泽东在论述中就提出,共产党不要听信谣传、更不要怕农民运动所带来的“革命形势”,认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是那么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告诫全党一定要站在这个政治高度来看待、开展我们的革命运动,要想取得革命成功必须扭转那种“温良恭让”的错误思想。同样,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毛泽东深刻批驳了当时党内一批高高在上,“言必称希腊”, 以博古、王明为代表甚嚣尘上的教条主义、唯心主义以及所产生的左倾冒险主义。这种占统治地位思想的存在也为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还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就党要“主管军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对党内组织生活的正常化、规范化拿出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此一时期的毛泽东,虽然在党内并非处于绝对领导地位,甚至处于坐冷板凳的境地,但是,具有博大胸怀和开阔胸襟的他,以无谓、无我的责任担当和远见卓识来思考共产党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前途命运,体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和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情怀。
在共产党加强党的建设历史上,延安整风运动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为保障党的纯洁化打下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也为之后加强党的建设树立了极好的学习典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为了扫除左倾冒险主义和右倾投降主义的余毒,削弱来自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需要的纯粹的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分别就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就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就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作了《反对党八股》的报告,这3篇报告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予以全文收录,后期又做了补充完善。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背景决定着我们党的策略、方针、政策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真懂、真信、真用,做到对历史、国情、世情全面了解和掌握,反对一切的“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和“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改造我们的学习》)我们还可以看到,针对陈独秀、张国焘等一批“为个人利益为局部利益闹独立性的人也是不老实的人”(《整顿党的作风》)党内异己所残留的个人主义、宗派主义、山头主义,虽然没有形成主流势力,但是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对内的宗派主义倾向产生排内性,妨碍党内的统一和团结;对外的宗派主义倾向产生排外性,妨碍党团结全国人民的事业。”(《反对宗派主义》)同时,也会严重危害共产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危害党的团结性和看齐性,危害党意识形态的纯洁性和战斗力。此一时期开展的延安整风运动对共产党消除余毒,统一意志,高度凝聚发挥了根本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抗日战争从战略相持到战略进攻直至取得决定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坚定信念、团结一致、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取得新民主革命的胜利,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组织和领导基础。
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是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党内不能有党,不允许任何人搞独立王国、搞拉帮结派也是共产党的一贯宗旨。在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是这样做的,在发展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更是这样做的。近年来,中央在有关方面设立了22个领导小组,其中习近平总书记就担任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之职,以加强中央对主要工作的绝对领导,彰显了中央对有关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央抓党的建设首先从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抓起,从思想建党、政治建党一并抓起,对党内同志首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但是腐败分子绝不姑息养奸,而是深挖毒瘤、一网打尽,党内没有“铁帽子王”,周、薄、徐、令、苏照样被清除出党,绳之以法。背叛党、国家和人民的人只能被历史的车轮所抛弃,所谓政治新星———孙政才不是如此吗?
三、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科学理论统领全党全军的毛泽东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学习、掌握、统筹运用所达到的炉火纯青之地步无人能出其右;创造性地与中国的革命实践和中国国情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了毛泽东思想,放眼世界也是少人能望其项背。几十年来,由《毛泽东选集》所承载的毛泽东思想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亚非拉人民为了自由、民主、人权,国家和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直至获得国家和人民的新生。古巴前总统卡斯特罗曾说过,他最喜欢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并要求司令部把毛泽东关于游击战和人民战争的著作印发给每一位指战员;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就是通过5本《毛泽东选集》,运用“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战略指导思想,推翻了暴虐政权,建立了民主国家。《毛泽东选集》中饱含的毛泽东思想所具有的政治思想、阶级思想、军事思想,建党、建军、建国,治党、治军、治国理念是最先进科学的,符合世界劳苦大众、各族人民利益的,可以看出具有相当的普世性。
关于四卷《毛泽东选集》处处无不洋溢着马克思主义的光芒。这种思想光芒集中体现在 《实践论》、《矛盾论》等论著中,以及闪现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新民主主义论》、《论持久战》、《反对本本主义》和延安整风运动时期系列著作中。
毛泽东在《实践论》里面,用辩证法的观点,揭示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社会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性特征,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组成,社会各组成要素的存在,所具有的独特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碰撞、演化,循序渐进中生成的。无产阶级之所以在1918年之后逐渐走上历史的舞台,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中国共产党能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成立,正是因为以工人、农民为主体的无产阶级刚刚走上历史的舞台,一旦走上历史舞台就迸发出了极大的力量,建立了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和国家利益而没有自身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以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为中心,更注重于实践的价值、意义、方法层面进行论证的《实践论》的问世,吹散了长期笼罩在军队指战人员、中央和边区党政管理人员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心头根深蒂固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阴霾,为我党、我军锻造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无往而不胜的实践理论武器。
如何看待、解决矛盾问题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矛盾观”,为了解决广大党员干部对当时政治时局结构性矛盾的认识不足问题和回应苏联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于1937年8月撰写了《矛盾论》。毛泽东通过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方面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矛盾的外因、内涵,价值、意义的分析,并与中国当时存在的诸多矛盾问题一并进行研究分析,给人一种拨开云雾见晴天的感觉。正是因为科学的理论辨析和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分析,才让全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抗日战争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一个过程,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必然有一个从战略防御、战略对抗到战略反攻,直至取得全面性胜利的过程。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所早就预料到的。为什么呢?当时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三座大山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饱受数千年、百年来、近几十年来奴役、屈辱的中国人民渴望着有一个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因此,三座大山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建立一个新中国与苟延残喘地维持一个旧中国便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毛泽东胸怀宽广,目光卓越,早就深刻洞察到了这一点,所做的一切都是挽救人民、民族于水火之中。“世界是在进步的,前途是光明的,这个历史的总趋势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关于重庆谈判》第四卷)抗战胜利后,面对全国人民的呼唤和基于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宗旨,党中央同意参加重庆谈判,让出8块解放区以表决心,并签订了《双十协定》以建立民主共和国。但是,蒋介石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的根本性矛盾,置天下民心于不顾,逆流而上,一边和谈,一边攻打解放区,最后却导致美国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一败涂地,狼狈逃到台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国民党腐败无能,意志消沉了,失去了民心”(《别了,司徒雷登》 第四卷),蒋介石一意孤行加剧了矛盾的对立,导致众叛亲离,在这种情势下就是美国想助推国民党政府挽狂澜于不倒也是做不到的。共产党的胜利就是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当时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及矛盾方面的斗争性和统一性,以救国救民为己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程度地争取了民心,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团结一致去争取最后的胜利。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列宁全集》第2卷)毛泽东的政治哲学思想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奋斗目标以及一篇篇弘文巨著为建设一个强大的党和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有力的思想理论基础。读《毛泽东选集》难免挂一漏万,评《毛泽东选集》更是诚惶诚恐。中学时期开始学习毛泽东著作,现而今还时时拿来沉浸其中,依然让人振聋发聩。斗胆写下浅显认识,虽不过毛泽东思想之冰山一角,如果能砥砺思想、促进工作,也算是一点进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