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一流”建设要有中国特色,但不是建设中国特色的中国一流大学,而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就需要在引领性、独特性、社会贡献率等方面有所体现。要更加突出大学的引领性,将大学建设为创新高地和文化高地;要更加突出大学的独特性,将独特性融入办学理念、育人模式、治学治校方法之中;要更加突出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将发展视野拓展到为国家、世界、人类的发展作出大学的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校长 邱勇
◇中国大学要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和优势,就是大学把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地方的发展之中。国家的发展给大学提供了很多资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会。大学要运用自身的学术能力,扎根中国大地,努力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文化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世界意义,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大学本身也就发展了。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校长 林建华
◇国家应考虑出台《科技创新促进法》,及时总结推广上海等地的创新做法、先进典型,形成示范效应,国家应为科技创新驱动再加把力,要“现政用足,新政紧跟,立法出手”,促使科技这个第一动力加快成为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新动力,使全球科技创新力量的天平向我国倾斜。
——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校长 许宁生
◇去年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双进入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这是我省高等教育里程碑式的成就。
对此,我提出一些建议。首先,中央在“双一流”高校建设政策、经费支持上应一视同仁。“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战略,建设高校有的是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有的是地方性大学。地方性大学特别是中西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底子薄、条件差,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其次,在政策支持上予以倾斜,比如长江学者遴选等。建议像设立特岗教师一样,设立中西部计划专项,设立长江学者等岗位,鼓励优秀人才到中西部高校工作。最后,支持革命老区高等教育发展。比如,实施鄂豫皖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的同时,要配套实施教育支持计划。以高等教育的发展来支撑革命老区实现全面小康。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大学党委书记 卢克平
◇首先,在目前条件下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就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深化改革。只有改革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尤其是改革我们的教育理念,才能破解教育过程中不适用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问题。
其次,我们应关注国家的师范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现在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被弱化,师范教育被边缘化,公立师范院校本科在大幅度缩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投入力度,增加对师范生生活的补助,提高青年教师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教师的待遇。要让教师职业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使教师能够得到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赵国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