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作为知识和价值的传承者、担当者和表达者,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专业性愈益凸显,对担当“经师”和“人师”者提出了更高的资质要求。高校青年教师,一般指35周岁及以下,或40周岁及以下教龄不足5年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这一教师群体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关系着高校发展的未来、人才培养的未来和教育事业的未来。
  一、高校教师的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职业意识是教师对自身地位、价值、素养和活动方式的认识、评价及态度,体现教师对从事职业对象的认知与把握,并由此衍生一种角色意识和服务意识。教师劳动的专业性、反思性和发展性促使教师须认识到教师职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
  教师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意识总是与教师的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交织在一起,凸显“接纳”和“超越”共存的本质属性。在职业生涯中,教师对职业和专业的理解水平层次、实践反思能力和发展方向选择等层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成为制约教师发展的人为因素,而教师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背景交织,构成了“决定教师未来发展方向”的社会条件。因此,“强化教师职业意识”和“培育教师专业意识”必定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及其专业化的根本途径。
  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加强教师职业能力,是当前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面对和要解决的问题。教师职业能力分三个不同的层次:基本能力(想象力、洞察力、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管理能力、科研能力等)和自我完善与发展能力(学习、实践、创新、交往能力等)。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和教改背景下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不同。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业务能力与思想政治素质协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认识到“只有将面向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才会收到实效”,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实现“德业”能力协同发展逐渐成为了一项共识。
  二、社会转型期的高校青年教师“80后”、“90后”教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思想政治层面,思想呈现多元化,爱国、创新、向上是青年教师理想信念的主流,但政治责任感弱化、政治行为具有功利性;在心理需求层面,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强烈的成就需要、较强的物质需要和尊重需要;在教书育人方面:教育智慧的生成是学校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保障,青年教师教育智慧总体是缺失和部分缺失的,体现在:以教育知识替代教育智慧,以教育经验替代教育智慧,以教育机智替代教育智慧。
  此外,海归青年教师在教师队伍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他们在生活和职业发展方面存在某些共性问题,如:相当一部分青年海归的压力过大,缺乏团队合作氛围、人际关系复杂是影响其发挥作用的障碍;青年海归对当前高校职称晋升和学术评价制度最不认可,普遍对学校相关行政职能部门的工作流程和服务态度诟病较多等等。
  三、青年教师培养存在的问题在师德建设方面,青年教师群体师德建设忽视了职业道德的层次性,师德建设的实践性不足,内容较空洞,缺乏应用价值。
  在职业能力培训方面,对职业能力构成体系认知度不高,发展规划与培养理念滞后,专业发展顶层设计不足,以学历补偿为主,以岗前培训、短期进修培训为主,缺乏系统性、多样性及与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发展规划与培养机制不健全,缺乏基于职业生涯的统筹设计;师资培训成本意识淡薄。
  在职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方面,在青年教师的成才上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如激励政策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缺乏对教师个体心理需求的分析,激励政策较多地依靠管理的强制手段,缺乏对青年教师个体心理需求的分析;激励手段单一化、无序化和形式主义;教师管理制度与教师评价中的价值背离,教师评价制度统一与刚性化对教师个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等。
  四、关于青年教师职业意识与能力培养的建议(一)制定科学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评价标准注重标准体系制定的过程性,把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标准视为一个渐进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注重构建评价标准体系实体的过程性、层级性,建立层级递进的评价标准体系;注重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把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标准视为促进教师发展的过程。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机制教师教学能力有三个层级:通用教学能力、教育教学迁移能力和创新性教育教学能力。创新性能力应通过学科学术生态群,引导和培养教师个人得以发展。构建学校、教学院(科研平台)、学科三位一体的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协同合作,系统支持,带动辐射。学校层面以德为先,统筹设计;教学院加强考核、重点支持;学科团体加强学科归属,明确发展方向。
  (三)多学科培养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是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首要目标。教师创新能力一定是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培养的,较早达成这种认知的共识,思考和积累教学体验,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是必须及有益的。在青年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教学中认知的发展,更需要满足青年教师情感和兴趣的需要,尊重青年教师个性差异,珍视青年教师创造性。通过多学科组织方式,打破多学科组织封闭性,与各院系建立合作联盟;开展多学科继续教育、多学科教学观摩、多学科学术交流和多学科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想。
  (四)强化“导师制”在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导师带徒的过程是星火传递的过程,同时也是携手追求共同理想的过程,有辛劳,也有幸福,辅以健全的激励机制,导师和青年教师的教育之路将共同延伸,愈走愈宽。导师无疑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师德引领—保证青年教师的发展方向;二是目标引导—拓展青年教师的发展空间;三是教学指导—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四是科研指导—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五是情感交流—拓宽青年教师情感支持系统;六是全面指导—提升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
  (五)坚持走青年教师产学研在岗培养之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产学研在职培养工作,积极制订青年教师产学研在岗培养计划,创建产学研践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建立健全运行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利用政策杠杆鼓励教师在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实际部门兼职锻炼,并逐步将培养经历作为教师岗位聘任、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营造大环境,关注海归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着力打造宽松和谐的学术氛围,给予新引进青年海归信任和时间,加大科研启动经费方面的投入和申请科研项目方面的支持力度,重视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平衡,避免政策导向短期化、功利化;多渠道搭建交流与合作平台,为青年海归新建或融入科研团队提供帮助;净化校园风气和文化,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切实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本文为2017年度学校统战系统调研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