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通社记者 徐子涵2011至2014年期间,我校李凤民教授主持完成了科技部下达的 “非洲典型国家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合作、开发与示范”国际合作项目。由于成效显著,科技部继续支持我校在肯尼亚开展进一步研究与技术示范,由熊友才教授主持“中国-联合国旱地节水农业技术合作开发与示范”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执行期间为2015-2017年。在上述项目的支持下,课题组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并有较大面积的技术示范和农户试种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一系列成果的诞生都离不开我校驻肯尼亚的非洲党小组和驻巴基斯坦一带一路党小组的努力,先后有莫非、王建永、张晓峰、罗崇亮、张健、周宏、惠晓杰、任爱天等研究生党员参与到课题组相关研究工作中。如今,这两个党小组的成员均已回到兰大,分别就十九大报告内容和“十九大精神”基本要求开展了十九大精神专题学习会议和 “重温入党誓言,学习十九大精神,踏实做科研”的专题学习活动。
在十九大精神的专题学习会议上,党小组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想把自己炽热的感情说给党听。在肯尼亚执行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罗崇亮表示,他通过党小组的传帮带,不断磨砺党性原则,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在思想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戴润滋在发言中表达了对党的崇高敬意和加入课题组的自豪感,党员同学的带动和党组织的关怀让他克服了畏惧,增强了信心,提高了能力。党小组成员田涛、崔进英、王伟等也表达了坚定党性、努力学习、立志科研的信心,以及在兰州大学这一高水平平台上奋发图强、有所作为的追求。
党小组在异国艰苦的条件下坚持科研试验就像一粒种子落到了悬崖峭壁上,在风雨的洗礼下倔强地开出了花朵。在肯尼亚和巴基斯坦执行科研项目任务期间,党小组面临恶劣的安全环境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等不利局面,初到异国的不安、难以忍受的47℃高温、吃不惯的当地饮食、难以克服的语言障碍、水土不服引发的腹胀呕吐和小腿红肿等病状、频繁的抢劫事件和恐怖袭击带来的对安全的担忧、受萨果达大学保护却被限制了与外界的联系带来的孤独感,这些都是党小组成员惠晓杰和熊良兵在巴基斯坦遇到的困难,凭着坚韧的意志和来自老师和亲友的关怀,他们坚持了下来。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张晓峰和罗崇亮身上。熊友才教授的枕边一直放着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赴肯前,熊教授用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青春就应该有磨砺,不要辜负大好年华。回忆起在国外的这两个月,罗崇亮深有感慨:“我们流过太多的汗水,但没流下一滴泪水。”农时不等人,为了推进试验方案,他们在双休和节假日也不休息。在流行感冒席卷校园的时候,罗崇亮也被传染了,浑身乏力,高烧不退,但他想到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和自己身上的使命,就将这些困难看成追寻科学真理和锤炼党性原则的机会,咬牙坚持了下来。
不仅小组成员在努力,熊友才教授也尽自己所能帮助课题组进行科研工作。自2011年来,一直有课题组成员坚守在肯尼亚开展科学研究和合作示范推广工作,但由于受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地膜和小型农机具始终无法正常供应,单单依靠从中国进口难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熊教授联系了当地的投资商和NGO组织,同国内的地膜厂牵线搭桥,促成双方的合作,在当地投资建厂生产地膜,实现了旱地集水农业技术的推广。
党小组成员秉承 “独行快、众行远”的原则,与肯尼亚农业科技大学,巴基斯坦大学携手共进,在提高当地粮食产量的过程中做了一定工作,为应对当地的粮食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精选方案。罗崇亮认为这份工作意义重大:“肯尼亚85%的人口生计源自于自给自足的温饱型雨养农业,粮食安全一直是这个国家乃至整个非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我们的试验田位于肯尼亚Juja地区的Jomo Kenyatta University ofAgricultureandTechnology(JKUAT)校内。自试验开展以来,每天都有职业不同的人前来围观,这些人中有大学教授、有学生、有农业劳动者,他们听取了我们的沟垄覆盖集雨技术增产增效机理后,都对这个技术表示赞赏。另外,我们还对防治当地蚊蝇疟疾提供了解决办法。”
工作之余,党小组成员不忘入党初衷,通过查党史、读精典、学党章等多种渠道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做祖国的“宣传员”,在肯尼亚宣传中非友好合作、汉语文化和兰州大学,将党性原则和科学研究融为一体,砥砺前行,不断开创相关科研领域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