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仁 心 成 仁 术 ,


  记得大三时有一部名为《心术》的电视剧。此剧热播时我正在学习针灸理论知识,尚未进入临床实践,当时看到电视里这样一句话:“《圣经》说:这世界有三样东西对人类是最重要的,FAITH(信),HOPE(望),LOVE(爱)。我认为,我能看到的对这三个字最好的诠释,就是医院。”我听完眼睛湿润了,能一直灌注爱的地方一定很美好,因为在病痛面前,需要医者用毕生的热情和毅力与病人一起战胜未知的困难和痛苦。近几年来社会上针对打医伤医的事件屡有出现,结局不禁令人心寒和恐惧,中国的医患关系何时变得如此冷酷无情?医者的生命健康如何才能受到尊重和保护?
  感谢命运让我遇见了中医,庆幸自己在碧玉年华学习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正确价值观。尤其是在岐黄国医书院的学习生涯,不仅让我践行着经典理论技能知识,更从和患者的实际接触中中领悟到真正的仁心仁术。
  “仁心仁术”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离娄上》:“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古语是说王者应有仁爱之心,爱民爱人才是王道。现在这个词也用来赞美拥有仁慈爱心、高超医术的医者,我认为,仁心才能成仁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心术正,方能医术正。在跟诊刘英锋老师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我能感受到刘师对病人持久的耐心和无比细致的爱心,时常因
老师躬身自律的学习态度,信仰中医的坚定信念而备受鼓舞,在刘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治学作风下,我在平凡之中见证中医的神奇,一生受用无穷。
  刘师平时看病和蔼可亲,耐心细心,常常因为一个初诊的病人能整体考虑一个小时,其中包括提问学生辨证思路,启发思维,最重要的是亲力亲为指导辨证论治,在老师精细的辨证下,许多疑难杂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记得去年一个年轻的病人来研究室就诊,因 2年前感冒咽喉痛,在当地诊所行输液治疗后出现心慌、心悸、头晕,胸前出现红疹等症状,遂停止输液治疗。经民间诊所行温补药(红参、鹿茸、肉桂、海马等)后出现汗出、全身发热,口干欲饮水等一派上火症状,伴头晕,胸闷,清淡饮食将近一年,行西医各种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西医建议行心理治疗。现症觉心跳加快,心胸憋闷难受,疲劳无力,服温补药后梦遗频繁,愁苦面容,经多方治疗,无明显改善,故来求诊。当时斯以辨证为湿痹气机兼夹痰湿,少阳阳明兼厥阴,处以宣痹温胆汤加减。刘师则耐心地从感冒发病之初开始分析,因外风夹湿内陷,风湿夹痰热内陷,苦寒压抑而致湿热痰上扰,湿中有风,湿中有热,湿热陷入厥阴,处以宣痹合菖蒲郁金汤,斯以为窃窃自喜,用方定当效如浮鼓。
  谁知二诊诉胸闷加重,脾气急则心跳加快,病人明显
焦虑,刘师考虑年轻患者思想容易紧张,用通俗的语言比喻感冒后为何会出现胸闷,在服用温补药后湿与热合,难解难分,服药期间需要的护理常识,包括诊后观察等刘师都一一告知。考虑病人较敏感,清热不宜太重,后加以补益心气,加以丹参、远志之类。不料三诊疲劳加重,不欲日常活动,仍有心跳快,胸闷稍减轻,斯观此人言语较多,表现焦虑,平日已不工作,定是闲时胡思乱想出来的毛病。刘师细细观察,分析病人存在许多矛盾的地方,气郁而有气虚,有湿而有气滞,补气则邪气内陷,除湿则正气不足。以往在临床中,刘师面对不同的焦虑病人,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病人总能耐心地给出康复建议,不管是心理病引起的生理病,或是生理病影响心理健康,刘师将心比心,常常建议病人练易筋经或太极拳,从根本上调整气机,与天地同吐纳,达到调节身心的目的。
  这个年轻的病人前后看诊 40 余次,胸闷心慌几除,精神状态接近恢复正常,现已用丸药巩固。看诊期间,病情总有反复或是因为情绪变化而出现新的症状,刘师仍旧是仔细分析,从药物和言语中帮助病人解决由疾病带来的心理变化,从而创造了稳中求进的神奇疗效。医生特鲁多的铭言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铭言至今仍熠熠闪光。它告诉我们,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治疗、治愈,还需要去帮助、安慰。既神圣,又质朴。
“去治愈”需要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积累。“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限的。医学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个病人。姚梅龄老师曾说“不要贪天之功为己功!”,此乃医家之真言啊!事实上,大多数医生都追求精湛的技术水平,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的人。但医者给病人以援助,除需要技术之外,常常也要用温情去帮助病人。从古至今,医学的作用只是帮助而已,不必渲染夸大其“神奇”。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如何学会安慰病人,坚持经常安慰病人,用仁心成就仁术是医者一生需要学习的课题!
  我见证的中医神奇是用仁心成就的医术。其“神”就神在中医理论的先进性,他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西医无法比拟的,“奇”就奇在心术正,方能医术正,心态平和,一心为民,平淡之中见证伟大。
  “上医医国”出自:《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比喻高贤者才能治理好国家。孙思邈亦有:“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因此钻研医道,用仁心才成仁术,济世救人,以上医才能医国。吾辈当于点滴之中不断修身,用平凡心去创造中医的神奇。
  (岐黄国医书院 14 级? 曾菲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