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时代的“忧愁”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思维”的出现,“碎片化阅读”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零散的阅读方式,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信息获取不全面”,“难以引人深入思考”等问题。
在这个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社会,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碎片”时代呢?
根据网易云阅读发布的《2015年全球数字阅读报告》显示,中国有58.1%的人选择看电子类书籍,2014年中国电子书籍阅读量超14亿册,在全球范围内,电子书份额也呈上升趋势。“碎片化阅读”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很好地适应当下的生活节奏,人们可以利用等待的间歇时间、坐公交的时间、茶余饭后的休闲时段进行阅读,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增加阅读量。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已逐步成为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下的一种潮流。
众所周知,在过去精神产品极度匮乏的年代,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是有什么读什么;但是在今天“信息大爆炸”的年代,人们面对互联网智能终端上的海量信息时,经常是漫无目的、浏览式的阅读,他们可以随时浏览信息,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没有阅读的主动性,所以,难免会造成浅层次的阅读,也就是毫无营养的浏览。我们要把“碎片化阅读”转化为深度阅读,在选择有深度的、有知识含量的优质文章之后,实现对自我精神上的追求,将有用的知识吸收转化成为自己的观点,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来达到深度阅读的目的。
史学博士廖峰曾表达了他对人们的担忧:“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碎片化阅读”的普及,对深度阅读造成巨大冲击,时代的快节奏,让人们产生了“一口吃成大胖子”的心理。人们渴求有趣、好笑的短文章来对自己高压的生活状态进行心理疏解,这就导致越来越少的人选择深度阅读,提升精神层面的阅读目的也就不复存在。“碎片化阅读”方式已经深入到大众的生活中,信息获取的速度有多快,遗忘的速度便有多快。
理性看待“碎片”时代的利弊,不做信息时代的“奴隶”,不让时代变得“忧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