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众说纷纭转专业 何去何从细思量


  !!!!专业学习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需要完成的最基本的学习内容。它不再是单纯的成绩分数排名,它所包含的知识和技能对大学毕业就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新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十·一月国庆长假后,大一新生从真正意义上进入大学的学习生活。因此,校报学生记者就专业的满意程度和是否有转专业的意愿分别对工科以及文科学生做了抽样调查。以机械学院和管理学院为例,机械学院学生对本专业很满意的有58%,较满意的有34%,不满意的只有8%,而管理学院的情况则分别是:10%,65%,25%。可见,大部分09新生对自己专业还是比较满意,不过依旧存在对本专业不满意以及对专业感到迷惑的情况。记者走访了解到,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首先高考成绩不理想,所以报考专业受到限制导致没有兴趣:其次,对所学专业不了解或对专业性质产生误解;再者,由于初次接触专业课学习,部分学生认为有难度而产生畏难情绪。此外,有的同学考虑到未来就业,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不好就业也是原因之一。
  有些新生在入学时就对自己专业不满意,有转专业的打算。转专业是解决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途径么?如何调整好自己进入专业学习的状态?这些都是新生需要思考的问题。
  高年级“过来人”支招现在就读于外院06级英语2班的李晓莉同学,在刚进入大学时就没有读到自己喜欢的英语专业,而是被调剂到了机械学院的包装专业。对于包装这个陌生的专业,她也曾感到迷惑。她回忆说:“那个时候的生活几乎跟高中没什么区别,整天就是学习。”不过,即便是再困难,她也没有放弃学习这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专业。凭着那股认真和刻苦劲儿,李晓莉终于在一年后以全班第一的成绩获得了自主调专业的资格,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钟爱的英语专业。说到现在所读的英语专业时,李晓莉显得非常自信和开心,因为她的成绩在班里仍然是名列前茅。如今大四的她已经拿到了该考的证书,并且在一家不错的单位实习。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李晓莉诚恳地告诉我们:一定要珍惜大学生活。无论做什么首先都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然后再脚踏实地干。无论学什么专业,只要用心、认真地去学,就一定会有收获的。
  生工院08级食品专业的张云同学在上大学之初也想转专业。他的兴趣不在食品专业而是机械和建筑专业,所以一上大学他便下定决心要认真学习,争取能获得那个不易得到的转换专业的机会。大一上学期张云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下学期却由于身体的原因无力专注学习还差点休学,于是和那个唯一的转专业名额也失之交臂。得知自己的希望落空后,张云非常难过。他回忆道:“那段日子对本专业的课程根本提不起任何兴趣,生活也是得过且过。”
  后来,张云感到自己的大学不能就这样一事无成,并且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只是一味地勉强自己学这些课程,他将很难学好专业知识。于是他开始尽量培养对食品专业的兴趣,并下狠心要学好这个专业。此外,他并没有放弃对机械和建筑学专业的兴趣,也在积极学习这两方面的知识。张云说:“做任何事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就一定有收获。”校方如是说针对这样的情形,记者走访了教务处和招生与就业处(以下简称招就处),了解到他们对于专业学习以及专业与就业方面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记者:一部分学生反应所读专业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是被调剂的。学校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教务处冯昭昭副处长(以下简称教务处):学校得从宏观方面把握这个问题。专业会有冷门和热门之分,我们不可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不然招生工作就会失衡。学校要根据招生的计划合理分配名额,这样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因此根据学校的招生计划,按比例做了一些调整。学生也不能盲目地排斥。很多情况下,大学生对专业的选择都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做出判断,缺乏理性的认识。也许经过大一年级的学习,对这个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专业的态度也会逐渐发生改变。而且大一都是上基础课,即使一年的学习后发现自己还是无法接受,再转也不迟。
  记者:选择专业有哪些新政策?
  教务处:“我校在09级机械类,机电类,工商管理类实行大类招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些院的学生专业的选择放宽了尺度。这些院的学生大一进来先不选专业,学了1~2年的基础平台课程后,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知识以及对该专业社会市场的一定认识最终做出判断,做出更理性的判断。我校这三个学院的试点,是教学上的一个大的跨步。但即便这样,到时候也要经过考试,再有一次筛选。考试成绩相对较后的也可能无法选到自己所想的专业。不管如何,竞争都是存在的。”
  记者:学校转专业的条件是否太苛刻?
  教务处:“首先,转专业的人毕竟是在少数,不需要太多的名额。其次,假如你非常想转专业的话,你可以选择好好学习。不过,一般等你真正学进去以后,你发现了这个专业的乐趣,反而也不想转了。而且,很多总是抱怨专业不好的往往是没有好好学进去的人。面对这样一部分人,他不管学什么总是不满意,你即使把他调到想读的专业上去,他也不一定会好好学习。很多时候专业的问题只是为自己不好好学习在寻找一个借口。”
  记者:专业和就业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招就处夏星副处长(以下简称招就处):“肯定是有联系的,但是如果说一个好的专业就能保证就业,或者说选择了不好的专业就不能就业的话,这显然是说不通的。再好的专业也总是有一部分人无法就业,再差的专业也还是有人能够很好地就业。这关键还是看个人本身的素质和能力,也就是所谓的毕业生质量。要相信,一个人有能力就不怕找不到工作。那这个能力哪里来,除了学校的培养以外更多的还得靠自己。”
  记者:就业通常会出现专业和职业不对口的尴尬局面,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招就处:“这个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市场需要的复杂性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了,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方面学校每年都在对专业进行一定的调整。现在已经有所改善了。”
  记者:时常有人感叹说上大学没用,觉得大学出去工作还没有那些没上过大学提前走进社会的同学混得好,您认为呢?
  招就处:“首先我们要明确上大学的目的。第一,大学能够使自身得到全方面的发展;第二点,大学能够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读过大学的人和没有读过的人在一些事物上的感受和领悟力是不一样的。接受了大学文化的熏陶,有自己一定的大学交际圈,这些都是一笔财富,而且内在修为的提高与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在认知上是显然不同的。”
  记者:对于刚从高压状态走入大学这样一个超自由状态的大一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这样的转变?
  招就处:“对于这些问题,学校也都做了很多工作,开展了很多活动。像心理咨询部对大一新生做的心理测试,有关心理的讲座,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等。其实不止是大一,大二、大三的很多同学都还没有从迷惑中走出来。学校在尽可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但很多学生都不知道如何去运用这些资源,缺乏探索发现的能力。比如,有人在大四毕业的时候来找学校理论说‘我怎么知道挂了科拿不到学位证?’但事实上这些在《学生手册》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了;还有就是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很多学生到大四毕业了都没有去过几次;以及我们学校组织的一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都是对学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的,但最终成效也不明显。当然这有我们自身由于人员不够的客观原因造成的,但学生自己的发现能力不够也造成了资源不会很好的利用的结果。”
  记者:给在校的大学生提几点建议吧。
  招就处:“首先,自我规划很重要,这包括人生的规划和职业生涯的规划,从现在做起都不算晚;再者,要善于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最后,要多实践,多走进社会,关注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
  (学生记者 郑玉娇 鲍彬彬 王敏 高明 居丽王闪邢梦迪田小朋 汪凤娇 刘娟 袁娟 马涛 文耀翔张落调查采写黄丽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