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与共和国同龄


□后勤集团公司 魏中少
  我是科大教育成长起来的人,同时,毕业后又服务于这个学校,属于地道的科大人,所以我对科大很有感情,对科大的发展过程一清二楚。同时,我又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祖国60年发展历历在目。
  记忆中,年幼的我从来没吃过一顿饱饭,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吃饱穿暖。那时穿衣,大人小孩都只有一身,而小孩又是穿大人穿过的。每人衣服上都有许多补丁,是那个年代的印记。到了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人们的日子更苦,为了活命,树皮、树叶、红薯秧、观音土都用来充饥。人们饥瘦如柴,少气无力,上学一公里的路程,也要歇上几次才能走到学校。浮肿是因为营养不良,许多小孩,当然包括我,都未能幸免。上中学时,教育资源匮乏,上中学是12个人录取一个,竞争十分激烈。上中学是愉快的,但挨饿仍未能幸免,主食是玉米面糕和红薯,菜是从家里带的自腌咸菜或在学校买一分钱的韮花。70年代,我来到母校,有国家29斤粮食的标准,伙食费也是国家发的,每人17元,还有2元-4元的津贴,可以说是一步跨入了天堂。虽然当时的饭菜品种很少,但总算能吃饱饭了,这让人很满足。虽然经历了许多苦难,但那时新中国刚建立,国家底子薄、困难大。我能理解国家,从来没有为此埋怨过。
  70年代毕业留校工作,记得当时物资仍然十分匮乏,每月半斤油、2斤豆腐,过年每户买2盒香烟、2瓶白酒。买这些都要凭票,买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三大件还要有工业券,更难买到。
  参加工作后有三件事令人记忆深刻。一是当时赵铨老师每月工资是76元,而我当时的工资是39元。那时幻想着这辈子工资能拿到赵老师那么多的工资就心满意足了。二是一次到系书记张伯华家里去,看到书记住30多平方米的房子,有一个卧室、一个厅,厅里有大约1平方米的卫生间,还有个做饭的地方,还能放张小床。当时我发出感叹,这辈子恐怕也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了。三是出差的时候坐在火车上,常看到别人一个一个地剥鸡蛋吃,这时就想,这辈子能一个一个地剥鸡蛋吃,那该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啊!
  如今,一切都变了,变得让人不可思议,国家强大了:原子弹爆炸、卫星上天、遨游太空、奥运会成功举办……这样的大事我们都能做,还有什么事做不了呢?现在的物资丰富得不得了,想买什么有什么,想买多少有多少。80年代,万元户是富人的代表,如今哪家的钱会比一万元少?母校也变了,当年上学时,学生只有1000多人,专业5个,副教授1人,博士1人,有中级职称的人也是凤毛麟角。现在呢,学生有3万余人,专业达到72个,硕士点68个,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79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83人,这是当年学校苦苦追求3000人规模时所不敢想像的。
  再 看看我自己,当年的目标都已实现:吃饱了,穿暖了,工资超过 了 76元,而且是当年老师工资70多倍;现在住上 了 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如果开元校区住宅交工后,我可以再有一套180多平方米的住房。当年连做这样的梦都不可能,如今这一切都成了现实;再说吃鸡蛋,不要说一个一个地吃,两个两地吃都不成问题。
  现在的日子远远超出了我们那代人的目标,所以我很满足,对现实的一切都满意。我们对祖国充满着感情,工作上倍加努力,我愿我的祖国安定团结、繁荣昌盛。